隨著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各式各樣的「防疫訊息」藉著通訊軟體四處散布。這些訊息不管真假,經常是有心人指尖下一動,就光速傳播到幾十、甚至上百人的手機裡。香港防疫專家直言,這是以往SARS或其他疫病流行時從未見到的新課題,管理得好不好,更是防疫的成敗關鍵。但更進一步,這些「謠言」的背後,也反映了2019年下半年以來,香港社會在「反送中」抗議後,對特區政府的不信任。
劉細良的書店成了車間。
至本文截稿為止,香港確診個案已經增加到74例,週日(23日)更是一口氣增5例,社區感染的陰影籠罩全港各地。口罩荒只是香港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的其中一環, 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過後,地狹人稠、居處狹小的香港,近年來政府投入的醫療資源幾乎停止成長。
市面上口罩奇缺、醫療投入又幾無增長,已讓香港面對這波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相當嚴峻。且相較於17年前的SARS風暴,現今香港還要面臨過去幾乎不存在的變數:社交和通訊軟體。
疫情之下各種謠言的泛濫,除了反映出真實資訊的稀缺,更凸顯港人對政府的不信任。陸志聰受訪時也同意,一部分香港民眾,甚至在專業醫護人員間都充滿了對政府的質疑,造成恐慌和謠言快速傳播。
日前香港爆發社區感染疑慮、感染人數不斷攀升,港民質疑是中港往來路線未封關所致。2月16日,台灣亦出現首宗新冠病毒死亡案例,死者疑與3名具陸港澳旅遊史的乘客有所接觸,讓台灣開始籠罩社區感染陰霾。由於香港持續承受「輸入病例」及「本地傳染」的雙重壓力,一位香港媒體工作者感慨,「香港已經成了另一個武漢」。儘管為降低新冠病毒擴散可能,台灣已於2月10日縮減兩岸往來航班、亦強化檢疫。但香港仍是台灣重要航運對口,當中港持續往來密切,香港的疫情管理究竟如何?香港會否成為台灣疫情破口?《鏡週刊》帶您直擊。
日前香港爆發社區感染疑慮、感染人數不斷攀升,港民質疑是中港往來路線未封關所致。2月16日,台灣亦出現首宗新冠病毒死亡案例,死者疑與3名具陸港澳旅遊史的乘客有所接觸,讓台灣開始籠罩社區感染陰霾。由於香港持續承受「輸入病例」及「本地傳染」的雙重壓力,一位香港媒體工作者感慨,「香港已經成了另一個武漢」。儘管為降低新冠病毒擴散可能,台灣已於2月10日縮減兩岸往來航班、亦強化檢疫。但香港仍是台灣重要航運對口,當中港持續往來密切,香港的疫情管理究竟如何?香港會否成為台灣疫情破口?《鏡週刊》帶您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