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逼我生小孩!

「你什麼時候要結婚?」「你們什麼時候生小孩呀?」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你是否已經預見今年的年夜飯桌上會有什麼惱人的話題?當然或許你們正談論著家庭即將來到的新生兒,但大多數的年輕人,正因被催生而感到不耐。

台灣出生人口逐年下降

資料來源:主計處

「你什麼時候要結婚?」「你們什麼時候生小孩呀?」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你是否已經預見今年的年夜飯桌上會有什麼惱人的話題?當然或許你們正談論著家庭即將來到的新生兒,但大多數的年輕人,正因被催生而感到不耐。

著急的,可不只是你的父母親。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逐年減少,結婚率下降,生第一胎的年齡持續推遲;去年二月,台灣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式超越了 15 歲以下的幼年人口。你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畢竟人的生命極為複雜,影響生育意願的因素也相當多元,而「國家」通常不會是生兒育女的優先考量,帳單與工作壓力總是擋在最前方。

那麼,台灣的狀況到底有多糟?

台灣歷年生育率變化

資料來源:主計處

依照國際定義,若一個國家的婦女平均一輩子只會生 1.5 個小孩,生育率就叫「低」(low);如果一輩子只會生 1.3 個小孩,則叫做「超級低」(lowest low)。而台灣最新的數字是 1.17 ,已經「超級低」了 15 年。

台灣歷年生育率與 OECD 國家平均比較

資料來源:主計處、OECD

少子化是先進國家的必經過程嗎?的確有大多數的國家都在抵抗這個浪潮,但若我們以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由全世界 35 個國家組成)的平均值來看,在 1996 年前,我們還「跟得上國際腳步」,但千禧年後,數值一落千丈,跌到谷底,成為全世界生育率數一數二低的國家。
少子化的「危機」持續了十年以上,政府倒也不是完全沒努力,但我們的生育率依舊沒有起色。生育率低,真的只是年輕人太軟弱不想生?

台灣歷年生育率與理想子女數差距

資料來源: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

其實直到 2003 年的調查,在生育率已經降低多年的情況下,我們的「理想子女數」還是超過人口替代水準( 2 個人生 2 個小孩,不增不減)。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還是對生兒育女抱著期望,只要能夠如願達到期望值,台灣的少子化現象就能減緩。
不過,理想子女數與實際子女數卻一直存在著差距。現實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們無法達成理想?

「一對父母如果只生一個小孩,就像把一張紙對折一樣,紙的面積會剩下一半。如果下一個世代也只生一個小孩,就像把這張紙再對折,面積只剩下四分之一。」撰寫《未來年表》的日本學者河合雅司這樣形容。他認為,少子化的後果,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年輕世代的負擔都會愈來愈大。

就像前述所說,人的生命複雜,催生的關鍵,也通常不會是改進單項就能有成效。倘若你不想置身事外,不用急著生一個小孩來救國,我們要想辦法催生的,是一個有「選擇」的環境。在找出最好的藥方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看看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想生小孩,也怕養不起⋯⋯

給予什麼樣的福利或誘因,會讓你想生小孩呢?根據主計處的調查,有超過五成的女性認為「補助」是最大的誘因。包括發放生育、教育津貼、托育費用補助等等。

提升女性生育意願因素

資料來源: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在台灣,養小孩的成本真的很高嗎?以 2015 年家戶平均每月可支配所得約 8 萬元來看,在領取補助後,托育負擔最高仍佔可支配所得近兩成。我們來看看國際的數字。

提升女性生育意願因素

資料來源: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給予什麼樣的福利或誘因,會讓你想生小孩呢?根據主計處的調查,有超過五成的女性認為「補助」是最大的誘因。包括發放生育、教育津貼、托育費用補助等等。

在台灣,養小孩的成本真的很高嗎?以 2015 年家戶平均每月可支配所得約 8 萬元來看,在領取補助後,托育負擔最高仍佔可支配所得近兩成。我們來看看國際的數字。

托育負擔佔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

衛福部社家署、OECD

註:以OECD國家中,國民生產毛額經PPP換算,並取出與中位數相差 1/2 標準差的國家比較

如果要降低家庭的托育負擔,很直覺地,我們當然希望政府多發點錢。但國際經驗也顯示,這可能不是最好、甚至會造成反效果的方式。

如奧地利從 2002 年開始提供自己在家裡帶小孩的父母津貼,小孩 3 歲以前總共可以領到約 60 萬新台幣。結果生育率不但沒有實質增長,後來還被 OECD 警告,政策實施後母親更傾向在家自己照顧小孩,會讓政府認定不必提供托育措施,種下降低生育率的惡果。

另外,中央研究院在 2011 年的「人口政策建議書」也明確指出,大量的財政投入,對生育的提升效果有限。

如捷克的總生育率在 2003 年之後就逐步上揚,但捷克政府在 2007 年才開始提高生育津貼。而法國國家人口中心也估計,實施所有與家庭、托育補助、匯率優惠及其他經濟支援後,2005 年的經費要花 124 億歐元(相當於 4465 億新台幣),但僅僅能提升總生育率 0.1 至 0.2。

台灣從 2012 年開始發放生育相關津貼,每逢選舉,各級地方政府加碼得更是熱烈,金額年年上升,到 2017 年,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每年就要砸 489 億來催生。而結果呢?我想我們都心知肚明了。

先別急著失望,錢當然很好,但當一個國家的政策只有「錢」,可能就要再想一想了。

要降低金錢負擔,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呢?根據衛福部委託中正大學辦理的「托育服務供給模式與收費機制研究」顯示,托育花費降到家戶可支配所得的10%~15%,才有機會增加生第二胎的機率。也就是說,家長一個月花在托育的錢,必須在 8 千至 1 萬 2 千元之間。

托育負擔佔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

衛福部社家署、OECD

註:以OECD國家中,國民生產毛額經PPP換算,並取出與中位數相差 1/2 標準差的國家比較

一步一步來看,當你發現自己或伴侶懷孕了,應該就會馬上開始迎接各種選擇。

首先,小孩要給誰帶呢?這項決定,通常也連帶決定了你們未來將是單薪家庭還是雙薪家庭。

如果有一個人決定不去上班,每個月可以領到政府給的 2500 元補助,給付到小孩兩歲。如果你住在桃園,每個月還可以再多領 3000 元。雖然不用負擔額外的托育費用,每個月卻少了一份薪水收入。

假如兩個人都要去上班,就有兩份薪水收入。如果公司願意讓你請育嬰假,前半年每個月有投保薪資的六成收入。不過,公司真的都會准請育嬰假嗎?

除非有「爺奶」幫忙,否則上班的時候,就不得不把小孩送去托嬰中心。而且以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 8 萬元左右來看,除非把小孩送去公私協力的托嬰中心,收費佔所得 11.19%,才可能勉強達標。

保母及私立托育費用,就算加上政府補助,仍佔15.04%~18.03%,實際數字可能還更高。你負擔得起嗎?

3 歲以下子女照顧方式

資料來源:2016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照顧方式 理想狀況 (%) 實際狀況
自己與丈夫/同居人/小孩的父親 78.79% 47.33%
父母(小孩的祖父母) 17.12% 39.31%
其他親屬 0.57% 0.93%
保母 2.59% 10.23%
外籍傭工 0.06% 0.05%
服務機構附設托嬰中心 0.2% 0.07%
公立托嬰中心 0.16% 0.36%
私立托嬰中心 0.52% 1.71%

那麼,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什麼呢?

當孩子未滿 3 歲時,可以看到理想狀況下,父母都希望多花點時間陪伴新生兒的成長,選擇「自己照顧」的比例高達八成,但實際上能達成的卻不到五成。

有經驗的父母可能在這裡就會感受到「困難」了。監察院在 2016 年發佈的「托育服務管理及育兒津貼政策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有超過九成的父母選擇「家內照顧」的方式,政府卻未提供足夠的公共托育資源,如玩具圖書館、親子館、遊戲館等等,全國僅有 68 處,更別提分布不均的狀態。

但有九成的父母選擇「家內照顧」,就代表我們沒有托育的需求嗎?我們再進一步來看看。

公立托育機構使用率近99%

衛福部社家署

從衛福部社家署的資料中可以看見,3 歲以下的托育服務中,佔不到 1% 的公托卻有將近 99% 的使用率。而保母與私立托嬰中心都不到五成。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解讀,「有時候民眾用不用社會服務,不只是需求問題而已。供給好不好,也決定了需求大不大。價低、門檻低、近便性、受社會信任,服務使用率就會高。」而完全符合上述幾個條件的服務,正是公共托育。

各縣市 0-2 歲托育機構提供概況

資料來源:衛福部社家署

縣市別 0-2歲小孩數量 機構數量 公立佔比
新北市 66,163 174 24.7%
台北市 57,317 132 13.6%
台中市 52,279 119 2.5%
桃園市 46,526 69 4.3%
高雄市 43,449 64 26.6%
台南市 29,779 54 0%
新竹市 9,430 52 0%
新竹縣 11,112 41 0%
彰化縣 25,423 41 0%
宜蘭縣 6,798 14 50%
苗栗縣 10,020 10 0%
屏東縣 10,545 7 0%
雲林縣 9,492 6 0%
基隆市 4,729 5 40%
台東縣 3,082 5 40%
南投縣 6,813 4 0%
花蓮縣 5,196 4 0%
嘉義市 4,232 3 33.3%
金門縣 2,518 1 100%
連江縣 304 1 100%
嘉義縣 5,834 1 0%
澎湖縣 1,839 1 0%

從數據可以看到,先不論公私立,有些地方的家長連選擇家外托育的機會都沒有。

「家長若不滿意市場上大多數的托育服務,自然會連動到照顧理想。如果媒體一直在報,保母有問題、孩子送去會被打,家長當然會害怕,覺得我還是自己帶好了。」王兆慶表示。

這就是政府的「托育補助」觸及不到的地方。托育補助,意味著你要將孩子送去托育才能獲得補助,但當公托像樂透一樣難抽,政府又對私人機構缺乏管理,價格、品質都讓家長卻步,多數的家庭,就選擇辭掉工作自己帶,而這個重擔,通常都會落在媽媽身上。

除了品質以外,托育還有「市場分佈」,不用說偏鄉,連都市周圍的蛋白區可能都很難找到托育機構。王兆慶提到,很多媽媽找不到工作,只能自己在家帶小孩,需求少,業者就不願意開設托育機構;之後就算媽媽找到了工作,也因為找不到托育機構可以使用,寧願不工作了。

要不流於市場邏輯的惡性循環,就只能蓋公托。但王兆慶也強調,這只能解決一半,因為偏鄉的就業難題,是另一塊棘手的問題。

而現在衛福部針對 0-2 歲的托育服務,正預計從「公共家園」(多位褓母在政府提供的場地共同照顧多位小孩)與「托嬰中心補助」兩塊下手,希望透過價格管理的方式降低家長的負擔。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祝健芳提到,褓母雖然有納管,也有相關的輔導查核機制,但難免還是有些意外發生,讓欲選擇家外送托的新手爸媽卻步,才讓托嬰中心的使用率慢慢升高。

「把孩子送給別人照顧的時候,其實家長是沒有議價能力的。」祝健芳提到,畢竟孩子要交給對方照顧,到底收費合不合理、家長負不負擔得起,常常都是牙一咬就把錢給對方了。

而價格管理工具落在地方政府身上,如托嬰中心收退費需要得到主管機關核可、居家托育人員收退費也有審議諮詢機制,但縱使有法源,地方政府也常會礙於市場而綁手綁腳。

衛福部的理想,是透過公共家園,讓欲選擇褓母照顧的家長,能用合理的價格獲得服務,褓母也能在公領域獲得監督;而願意配合政府價格管理的托嬰中心就能得到補助,讓家長用公托的費用使用私托服務。但這個「理想」,還待行政院最終拍板。

只不過,在 2 月 9 日由立法委員黃國昌舉辦的公聽會上,也發現雖然公共家園是爭取讓沒有托育資源的縣市優先設置,但 2018 年核定設置的 89 處中,有超過一半都是台北市申請。雖然衛福部表示因為此計畫本身就源起於台北市的試辦計畫,數量才比較多,但顯然與目標設定有所差距。

而補助托嬰中心,就是最近正夯的關鍵字「台南經驗」。台南市教育局預計補助願意配合政府價格管理的幼兒園,這樣家長就能夠用公立的價格讓孩子進到私幼,讓掌管 0-2 歲托育的衛福部、3歲以上幼教的教育部都考慮效法。但實際上,台南只有一家私幼願意加入,其餘都是非營利幼兒園。

「既然私立業者有營利需求,一般的業者根本不會想加入,那願意加入的,可能反而是原本經營不善的園所。」王兆慶強調,「這就像是政府應該推動公共托育的直營店,卻跑去做加盟店,又無法確保加盟的品質。」

公托公幼喊了多年仍是樂透式政策,政府欲從私立機構下手,提高供給,但顯然「價格」並非唯一需要擔心的問題,還可能會「呷緊弄破碗」。

我不想在工作和家庭中二選一!

托育率與生育率比較

資料來源:衛福部、OECD

「托育」是育兒家庭的最佳模式嗎?我們也可以從數據來看看。
從國際經驗來看,托育率與生育率之間有正相關。倘若能將孩子送到正式托育體系,家裡可工作的人口就多了一個,是解放女性回到職場的重要關鍵。為什麼這件事情是重要的?過去,我們常會認為愈進步的社會,少子化的狀況就會愈嚴重,因為高學歷的女性不願意放棄她在工作上的成就,就不願意走入家庭生小孩。

1980年代女性勞參率與生育率相關圖

分組:以OECD平均值為基準,大於等於平均值是H、小於平均值是L。

資料來源:OECD、勞動部

在 30 年前,可能是這樣的。
女性勞參率高的丹麥、挪威、芬蘭、瑞典,在當時屬於生育率低於 1.8 的後段班(當年OECD平均值是2.2)
但這 30 年來卻有了顯著的變化。

1986 至 2016 年代女性勞參率與生育率變化

分組:為求比較,維持 1980 年代的分組。A為該年平均,H 為 1980 年生育率高於該年平均, L 為 1980 年生育率高於該年平均。

資料來源:OECD、勞動部

女性勞參率低的國家,變成了生育率的後段班。能夠放心把孩子托育,女性就能回到職場上班,工作與家庭不用再是二選一的決定。

這樣的價值轉變,或許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套新的主張。

1989 年,美國學者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將女性下班回家後還得養兒顧家的家事稱作「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再次引起男女平等與否的討論。

但近 30 年來,台灣目前主要的家務工作者還是女性,以 2017 年主計處的調查來看,雙薪家庭的職業婦女,每天還要多花 3.26 小時在家務工作上,但先生只有 1.23 小時。

而真正的男女平等,應該是「工作」與「照護」的機會與選擇,都能平等。

生孩子之後的勞動參與率變化

資料來源:主計處

生孩子之後的勞動參與率變化

資料來源:主計處

而結婚與生子對女性影響有多大呢?我們來看看無論工作還是生兒育女都是黃金時期的 24 至 45 歲的勞動力變化。

可以看到,男性在有子女之後,勞動參與率依然高達九成;而女性卻急劇下降。

根據 2016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統計,共有近四成的女性曾經因為結婚或生產而離職,復職率分別只有 44.02% 與 53.34%,顯示結婚與生育都讓職場流失一半以上的勞動力。

近四成職業婦女因結婚或生育而離職

資料來源: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項目 曾因結婚離職 曾因生育離職
準備生育 63.19% 25%
照顧子女 1.67% 70.6%
照顧老人 2.28% 0.14%
照顧其他家人 3.46% 0.22%
健康不良 0.26% 0.74%
工作有不適合因素 22.42% 2.61%
資遣 1.12% 0.36%
求學或受訓 0.16%  
想自行(或在自家)創業 5.43% 0.34%
其他 0.01%  

細察原因,因結婚而離職的女性中,有超過六成是為了準備生育;而因生育而離職的女性中,也有七成是為了照顧子女。

不過,讓婦女能夠安心回到職場就夠了嗎?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

工作好累,哪有時間想生小孩⋯⋯

托育負擔佔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

資料來源:衛福部社家署、OECD

註:以OECD國家中,國民生產毛額經PPP換算,並取出與中位數相差 1/2 標準差的國家比較

托育負擔佔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

資料來源:衛福部社家署、OECD

註:以OECD國家中,國民生產毛額經PPP換算,並取出與中位數相差 1/2 標準差的國家比較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托育負擔」圖表嗎?你可能注意到,排名第一名的正是我們鄰近的韓國,因為韓國實施私幼免費,所以家長不需要在托育負擔任何的成本。但韓國除了是我們的鄰居,生育率也跟我們一樣差。

咦,都已經降到毫無負擔了,生育率還落後於我們?王兆慶解釋,雖然托育費用低,但韓國育兒家庭的工時太長,加上文化上大男人主義嚴重,養小孩就是女人的責任。對女性來說,生太多小孩,就是葬送自己未來的機會,「經濟真的不是大家的唯一考量。」

長工時前五名與生育率比較

資料來源: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

國家 全年總工時(小時) 每週經常性工時(全時就業者) 生育率
新加坡 2366 46.1 1.2
墨西哥 2255 49.0 2.2
韓國 2069 46.9 1.2
希臘 2035 45.1 1.3
台灣 2034 43.3 1.17

工時是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嗎?可以看到,除了墨西哥以外,工時高的前五名國家,生育率都屬於後段班。

媽媽的工時有多長?

2017年人力運用調查、OECD

台灣是過勞之島已經不是新聞,更進一步,我們可以來看看已經生小孩的家長,工時跟國際比起來又有什麼樣的差距(我也想要告訴你台灣爸爸工時平均有多長,但是沒有數據)。

有 6 歲以下小孩的台灣媽媽,周工時有近七成集中在 40~44 個小時,甚至還有兩成在超過 45 小時。若再加上主要都由女性負擔的家務,家庭與工作幾乎讓台灣女性成為多頭燒的蠟燭。

企業「不同意」員工因生育需求提出工作調整的比率

資料來源:勞動部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調查

政府也不是沒有做事,對有小孩的勞工提供了蠻多的福利。只要你要生小孩,你可以提出這些工作調整。但從勞動部 2016 年的「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調查」可以看到,都已經是政府調查了,還是有企業會「不願意」提供員工這樣的福利。

若再看看近一年有人申請的比例,幾乎都不到一成,僅有產假(15%)、產檢假(11.5%)、陪產假(12.7%)稍微高一些。

而規模愈小(尤其集中在29人以下公司)不同意比例愈高,不同意比例依公司人數向上遞減。不同意的原因,大多都是「員工可用其他假別替代」,但其中最高比例的往往都是「特休假」。

企業是否同意員工申請工作時間調整

資料來源:勞動部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調查

只要你是在 30人以上的公司,你甚至可以跟雇主請求減少或調整工作時間,這在《性別工作平等法》和《勞基法》都有相關規定。只不過,申請的人,真的很少。

而在受到抽樣的 1669 家公司裡,只有4.5%的公司有員工申請成功,這些公司的平均申請人數是1.8人。你是那個幸運兒嗎?

從 0-2 歲小孩照顧方式看育嬰假申請人數

資料來源:衛福部社家署

甚至,連最基礎的育嬰假,都只有不到一成的新生兒父母申請!

企業不讓員工申請育嬰假的原因

資料來源:勞動部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調查

確切的原因很難得知,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推測:從經營者自己的角度看,2016年調查不同意員工申請留職停薪的事業單位數佔了 19.5% ,員工人數少是最大的原因。

另外則是員工自述,婦女新知基金會在 2014 年做過調查,有近半數的女性曾經有過、或碰過類似的經驗。

自己、同事或親友曾經因想請育嬰假受到刁難

資料來源:婦女新知基金會

而被刁難的原因,除了把責任丟到孕婦自己身上,還有直接被拒絕,或是「懷孕就等於離職」的狀況出現。

雖然歷屆政府各版本的「少子化對策」中,都會將「友善職場」列入重要的「對策」,但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提到,政府一直都是宣導性質,去辦講座、幫人資上課等等,讓雇主有這樣的概念,但這是被動的做法,「我們覺得政府可以更積極一點,用罰的、用獎勵的,去達成效果。」

「從申訴案量來看,會發現台北市、新北市的案量很多,但其他縣市幾乎沒有。這代表其他地方沒有這類的問題嗎?還是申訴制度對勞工是很大的門檻?」覃玉蓉指出。

各縣市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件統計

資料來源:行政院性平會

縣市 受理件數 成立件數
新北市 44 6
台北市 32 6
桃園市 53 5
台中市 17 8
台南市 28 5
高雄市 20 1
宜蘭縣 0 0
新竹縣 1 0
苗栗縣 2 3
彰化縣 2 1
南投縣 1 0
雲林縣 3 1
嘉義縣 0 0
屏東縣 5 1
台東縣 0 0
花蓮縣 0 0
澎湖縣 0 0
基隆市 3 0
新竹市 5 0
嘉義市 0 0
金門縣 0 0
連江縣 0 0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 0 0
科學工業園區 2 0

是否曾遇過要求員工簽署或承諾不利懷孕員工的約定?

資料來源:婦女新知基金會

而根據婦女新知在 2015 年的調查,有 12% 的人被要求簽署不利於懷孕員工的約定,包括要求員工懷孕了就必須必須留職停薪、自動離職等等。

這也讓超過半數的女性,擔心未來要生小孩的時候會受到職場懷孕歧視。

如果將來打算生小孩,會擔心職場懷孕歧視嗎?

資料來源:婦女新知基金會

如果將來打算生小孩,會擔心職場懷孕歧視嗎?

資料來源:婦女新知基金會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提到了「同事」也成了不友善因素。覃玉蓉就提到,性別平等的案件,不只是雇主與勞工之間的關係而已,勞工跟勞工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是問題。

「有民眾打電話來跟我說,她是高科技產業工程師,很喜歡她的工作,薪水也很好,從沒想過要離職。但有了小孩之後,她還是離職了。」覃玉蓉說,「因為她在懷孕過程中發現,每次一進辦公室,所有同事就白眼她。覺得因為她懷孕了,讓大家的工作量變大。甚至老闆也會在背後挑撥離間,讓同事們覺得工作量變大都是孕婦害的。」

由此可見,要讓這些「福利」真的能看得到又吃得到,不只是政府要監督、企業要落實,台灣的社會也要一起打造友善的環境。

「台灣的現狀讓我想到英國。」王兆慶提到,「英國是強烈的自由主義,政府不管家庭的事。」英國育嬰假給付普遍落後先進國家,公共托育提供量極少,不把生育當成國家需要負責的事。

如英國提供的育嬰假長度雖然是 OECD 國家中第 3 名,家長可以請假到 39 週,但若換算成全薪給付週數,只有前 12.1 週可以拿到全薪,在 OECD 35 個國家中排行第 21 名,比台灣 12.8 週還要少一點。

「放任自己來的後果,英國有最貴的托育費用,因為它全部都是私人機構。只有極有錢的媽媽有辦法兼顧工作,其他的媽媽,都選擇自己帶小孩。但放棄工作,對收入傷害又很大,就發展出很爛的兼職工作,加劇了她們在經濟地位與勞動市場上的風險。」

「在現在這個少子化、高工時、低薪、連自己都很難養得起的社會,政府對於青年家庭想像的藍圖到底是什麼?少子化的解決之道是讓已經生第一胎的人再生第二胎,而不是去逼迫那些本來就不想生的人。這些想要有小孩的人,很明顯地考量過現實狀況後,決定不生第二個。這些原因就是關鍵所在。」

「如果沒有好的托育,媽媽要自己帶小孩,要依賴爸爸的薪水,不會容許她生第二個;沒有讓媽媽有回到職場的機會,萬一我生兩個都要自己帶,就要放棄工作長達五、六年,那她就不會想生更多。全都是惡性循環。」

台灣政府的搖擺不定,從補助就可以看出端倪。 2008 年,政府順應國際潮流,希望鼓勵家長回到職場,不要因為生了孩子就被綁住,開辦托育補助。只要把孩子送去托育,就能得到補貼。

結果立刻引來家長抗議,雙薪家庭有兩份薪水還獲得政府補貼,我辭職在家自己帶得那麼辛苦反而沒有?政府只好開辦育兒津貼,讓未就業的家長也能得到補貼。

「其實關鍵,是台灣社會對於『少子化』到底是不是國家的事,沒有共識。」一位長期參與人口政策的官員私下表示。

他提到,站在政策推動者的角度,雖然國際上傾國家之力推動催生政策的國家,生育率都有顯著成長,但畢竟預算就是這麼多,每次討論到國家是不是應該介入這麼多,從部會內部到社會輿論,都有很大的爭論。」

新政府的第二年,催生政策在先發的「育兒百寶箱」引發批評後,宣布將重整腳步,農曆年後將推出新的對策。但賴揆拋出補助私幼的「台南經驗」已經引發民間批評,甚至智庫、前教育部長潘文忠都因理念不合而去。這一次的對策,是否會有令人驚喜又有感的新意?

很遺憾的,人口學家幾乎已經預言了我們的未來。但什麼都不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相反的,一個讓大家願意生養下一代的環境,帶來的益處可能更多。

生育現況

托育問題

就業問題

兩性問題

文字記者:李又如
設計:許玲瑋、v_k
工程:KC_
發佈日期:2018 年 2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