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油湯中尋根】當年與周氏蝦捲互換廚藝 如今都成名店

雖有周氏蝦捲創辦人傳授肉燥做法,但施世揚因應鹿港人喜好,調整肉燥的肥瘦肉比例,作為米糕醬汁香氣主要來源。
雖有周氏蝦捲創辦人傳授肉燥做法,但施世揚因應鹿港人喜好,調整肉燥的肥瘦肉比例,作為米糕醬汁香氣主要來源。
因同在安平擺攤,施世揚熟識周氏蝦捲負責人周進根,2人交換蝦丸與肉燥的製作方法。「周老闆很小心問我能不能回鹿港?他以為我是欠債跑路,我說當然可以,他就勸我回鹿港,才願意把擔仔麵的肉燥配料做法跟我說。」經過高手指點,施世揚決定回鄉一搏。
1967年,施世揚夫妻在鹿港第一市場旁的騎樓擺攤賣米糕與蝦丸湯,趕上台灣養鰻業全盛時期,凌晨2點就開業,「夜生活與早市生意都可以賺,不少老闆上工前會先帶工人來飽餐一頓。」
鹿港人嘴刁,吃肉挑部位,為了因應在地口味,施世揚以豬後腿肉肥3瘦7比例,取代台南早期以純豬皮佐油蔥酥熬煮肉燥,因真材實料又吃得飽,生意終於開紅盤,20年後才在萬壽路上開店,取名「鹿港施米糕」。
早年施世揚夫妻在鹿港第一市場口擺攤,施世揚負責做米糕,妻子施許玉協助收錢與整理桌面。(施世揚提供)
「我最高紀錄1天賣200斤麵、32斤米糕,出攤1小時賣光所有備料。」孩子們上學後,夫妻倆才改成下午擺攤。翻出悉心保存的木槌,施許玉說:「以前做肉丸都靠手工搥打,7斤肉搥完剩5斤,先生負責搥肉,我幫忙把筋膜挑掉。」攝影記者驚嘆手臂粗的木槌竟有道裂痕,施世揚不疾不徐地說,這已是汰換過的第2支。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