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物
2019.03.29 02:55
【生意經】最種要的鳥事 新南田董米

林哲安從小在宜蘭長大,10歲開始拿望遠鏡追著鳥跑,甚至荒廢學業。中學時期雪隧開通、生態鉅變,陪自己長大的候鳥漸漸消失,他奮力考進台大森林系想找出解決方案。
8年前在新南村遇見因害怕農藥而神隱的董雞,為了保護棲地,他撩下去種田,零農藥、零化肥,種出好吃的米,鳥也有休憩的地方。隨著愈來愈多人支持友善環境食物,新南田董米終結多年赤字,也讓林哲安確定自己的堅持沒有錯。
穿著台大自然保育社服,戴著眼鏡的臉還有些圓潤,1990年出生的林哲安,看起來就像個大學生。蹲在田埂邊,前方一小塊區域缺了幾株秧苗,他指著錯雜的小腳印說:「這些是被紅冠水雞吃掉的。」臉上不見懊惱,倒有幾分愉悅,「吃就讓牠們吃啊。」愛鳥的他巴不得自己的田成為鳥類樂園。
高學歷青農 為鳥拚成績
「去年我們是228插秧,今年秧苗長太快,極端氣候沒冬天啊!提早了1星期。」邊聊邊在溼地裡戳了個洞,熟練補上秧苗。站起身,穿著涼鞋的雙腳啪嗒啪嗒走到貨車旁,舀了整桶米糠,穿梭阡陌之間,一把一把往田裡撒。做事步調快又穩,對向的夥伴還沒做到一半,他已經撒完收工。
米糠是前一季的產物,農民通常會賣給養雞場或菜農,但林哲安將米糠磨成粉再壓成粒,取代肥料,「撒一次肥力就很夠,還可以讓鳥來吃。」問他這些知識是學校教的嗎?他大笑,「學校哪會教這些啊!」
畢業於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還是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高學府、高學歷,羨煞旁人。但小時候他可不是個用功的孩子。「我國中之前沒什麼念書啦!」林哲安出生沒多久,擔任教職的父母想讓孩子有接近大自然的機會,一家人離開被水泥建物填滿的台北,遷居好山好水的宜蘭。
「以前這裡都是田,沒有馬路。休閒娛樂就是賞鳥、看昆蟲,都在玩。」父母從不強迫林哲安讀書,「主要原因是我爸。他喜歡木作,但因為環境壓力當了老師。他覺得要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迷上賞鳥是林哲安10歲的事,那次爸媽帶著他和妹妹環島旅行,在台南與黑面琵鷺的一面之緣,讓林哲安就此沉淪各種「鳥事」。「後來我突然想考大學。」不愛念書是因為鳥,轉念也是因為鳥。
2006年,林哲安國三,雪隧正式通車。「蓋在田中間的房子多了快要1萬棟吧!」宜蘭人潮暴增,但水田一塊塊消失,避寒的候鳥漸漸沒了蹤影。「國、高中生這年紀是最容易靠爸靠媽的階段,情緒最容易拉起來,就像你在國中時失去很好、很好的朋友,感覺會很深刻。」
跨組進台大 與自然為伍
他想著,不念點書無法解決問題。很有志氣地將目標鎖定雙親母校台大,國中空白3年,從踏進私立高中的第一天起就得苦讀補進度。「但週末我一定去賞鳥,看到鳥才開心嘛!開心才有能量去面對眼前的東西。」
讀書策略成功,成績維持在校排前3,「是我爸的功勞,遺傳好。」他開玩笑,但也是事實,問他當時的志願,「小時候哪知道長大要幹嘛!我只知道要一輩子跟大自然在一起。」念第一類組,他靠推甄跨組成為父親的學弟。
林哲安的大學生活很忙,「我常蹺課,花了8、9成的時間混社團。」在自然保育社一路做到社長,忙著跑連署,宣傳環境的重要。「但我很戀家,三不五時會回宜蘭賞鳥。」雪隧開通對他唯一的好處,是回家的路程變短了。2011年,他在新南社區驚喜遇見被老一輩農民稱為「田董」的董雞—這過往常出沒在田邊,卻因農藥問題和棲地減少而神隱的鳥。
零農藥栽種 破肥料迷思
「當初發現董雞的地方是官老爺的地。」官老爺是新南休閒農業區的主委官耀金,與在地農民都熟。他出借自己的地讓林哲安進行棲地營造。但這塊田顧好了,鄰田依舊噴灑農藥,甚至種出一棟棟建物,小鳥一樣不回來。
3年後,研究所1年級的林哲安,想藉無毒栽種來營造棲地和保育鳥類。沒祖產也沒錢買地,靠官老爺牽線找上老農,「有1位阿農伯願意跟我合作2.3甲的土地。」減化肥、減農藥,甚至零農藥。林哲安以1甲地20萬元、優於市價的價格收購稻穀,推出新南田董米。初時在部落格寫故事、創立粉專,訂購方式是最簡單的google表單,第1年1萬5千公斤的乾稻穀完售,聽起來一切順利,「其實從頭到尾都是困難。」
說服人難、社區溝通難、合作也難。阿農伯可以不用藥,卻改不了施肥習慣,「他們總認為要下個2、3次肥才會強壯。後來我會去租地耕種,也是希望能破除肥料迷思。」還有不認同的人酸語攻擊,「說我壓榨農民、低買高賣、有機是假的。」他聳了聳肩,看似不在乎,「氣會氣,但是不能回應,回應就輸啦!」沉著面對所有問題,「因為要把這地方顧好,要避免負面觀感。」
休耕降水位 成候鳥樂園
創業第2、3年,加入的農民多了,土地擴張快,稻穀賣不完,最支持自己的父親卻在2017年過世,林哲安一度陷入低潮。但他知道工作不能停,調整好心態,找來女友張家昀、學妹周雅淇與父親的學生洪啟哲加入團隊,開拓不同客群,也開發如米餅乾等副產品。
前幾年可說是慘澹經營,除了要種田、賣米,還得帶活動、講課、兼差以增加收入。幸好有機觀念興起,愈來愈多人支持友善環境食物,去年新南田董米終於脫離赤字。
「我其實是喜歡生態,不是農業。」愛鳥及田,想讓鳥有地方落腳,所以守護溼地。「宜蘭是一期作,10月到隔年2月休耕,剛好是候鳥來台灣的時間。」這時林哲安會加寬田埂、降低水位,讓候鳥駐足休息,效果相當不錯,採訪這天灰斑鴴、黑腹濱鷸都賞臉入鏡。
「看!卷羽鵜鶘!」林哲安突然大喊,只見一群人手忙腳亂衝到車裡拿望遠鏡、相機,癡望著相隔5年才又訪台的送子鳥本尊,畢竟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會相見。但他們知道只有保護好水田,才有再見的可能。
顧客這麼說
吃新南田董米2年多了,他們的米含水量飽滿,吃起來很Q很甜,米粒本身是黏的,但米粒間粒粒分明。我早餐吃得比較簡單,可能就白飯加雞蛋和醬油,所以米的品質很容易吃出來。有一陣子在外面吃飯會食不下嚥,覺得跟家裡煮的差好多。我有買給我媽媽,她吃了一陣子回去吃別人家的,後來也要我再幫她買。
方慧詩,29歲,教育人員。
創業資料
- 契作費用46萬元
- 機器15萬元
年營收資料(以下為記者估算)
- 營收300萬元
- 契作費用120萬元
- 電費24萬元
- 人事120萬元
- 地租3萬8,500元
- 利潤32萬1,500元
更多田董米腦版專欄可關注中國信託Home Run Taiwan官方網站: http://homeruntaiwan.com/category/tiandongrice/
更新時間|2019.03.28 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