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05.05 10:00 臺北時間

【王道還科普專欄】烽火照夜屍縱橫

【王道還科普專欄】烽火照夜屍縱橫
原來「劍魚」看來就像古董:雙翼、開放的駕駛艙、速度又慢。而當時的天氣與海象實在糟透了。飛行員冒雨起飛、攻擊!這真是強烈的對比:古董級的轟炸機對戰俾斯麥號——最先進的戰艦。

王道還科普專欄〈烽火照夜屍縱橫〉全文朗讀

1941年5月27日星期二上午10點39分,德國戰艦俾斯麥號在英國艦隊的見證下,沈入北大西洋海底。俾斯麥號是當時最先進的戰艦,1936年7月開始建造,1939年2月下水,前一年才服役。在場的英國軍艦沒有一艘那麼新、那麼強大。
那是俾斯麥號第一次出任務,可是那個任務似乎配不上它的名頭:以游擊戰切斷英國的生命線——大西洋航線。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過這個戰術,主要以潛艇執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照舊。只是由於科技的發展,例如雷達與飛機,各國的海上偵蒐能力大幅提高。由於歷史原因,德國沒有機會發展海軍,使用神出鬼沒的超級戰艦似乎是個不錯的選項。
英國海軍同仇敵愾,全面動員獵殺俾斯麥號
俾斯麥號是超級戰艦,有數字為證。它的排水量超過4萬噸,滿載5萬噸,當時世界第一;它的護身裝甲占淨重的4成以上,英國類似等級的新戰艦則是32%;造價近2億馬克,可以購買1,700輛坦克,或同一數量的戰鬥機。俾斯麥號有幾個特點,是針對大西洋任務(切斷英國補給線)設計的:它配備了12門15厘米炮,對付商船、運輸船、以及輕型護衛艦綽綽有餘。8門38厘米炮才是伺候重型戰艦用的。
3天以前,5月24日黎明,俾斯麥號就以38厘米炮在丹麥海峽出口擊沉了英國最大、最令英國人自豪的軍艦「胡德號」(HMS Hood)。兩艦距離超過16公里,真不可思議。
但是俾斯麥號因此結了死敵。英國海軍同仇敵愾,全面動員獵殺俾斯麥號,北大西洋、地中海艦隊全都出動。整個故事成為二戰海戰史最具戲劇張力的一章。評論者從各個角度分析戰事中每一位重要成員的決定,甚至上綱上線,檢討德國的海軍戰略、希特略的戰略、以及德國的國家戰略。
可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卻不是從書上讀來的,而是一部紀錄片的畫面:26日上午,英國海軍發現俾斯麥號正駛向法國大西洋岸,來自地中海的航空母艦方舟號立即出動「劍魚」型魚雷轟炸機攻擊。最後劍魚機隊立下了大功。我早就知道這個事實,但是我從未注意過「劍魚」的模樣。
劍魚機隊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攻擊俾斯麥號
原來「劍魚」看來就像古董:雙翼、開放的駕駛艙、速度又慢。而當時的天氣與海象實在糟透了。飛行員冒雨起飛、攻擊!這真是強烈的對比:古董級的轟炸機對戰俾斯麥號——最先進的戰艦。當然,「劍魚」並不是古董。它在1930年代初問世,不到10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已經是老舊機種。只怪科技進步得太快了。
劍魚機隊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攻擊俾斯麥號,無異以卵擊石。它們完成任務,全部返航,更像奇蹟。真正的奇蹟是:居然有3枚魚雷命中;要命的1枚擊中船體後方的舵機房,結果舵卡住了,俾斯麥只能原地打轉。它的命運已注定。舵與推進器是軍艦的罩門,因為不可能安裝保護「盔甲」。大衛與歌利亞對決,大衛贏了。
討論戰役與戰爭的歷史,特別是里程碑式的戰役,最容易受後見之明的干擾。例如俾斯麥號上的任務指揮官與俾斯麥號的艦長,2人對於如何執行任務似乎有歧見。我們難以壓抑點評誰是誰非的衝動。最近出現的「戰爭迷霧」(The fog of war)一說提醒我們:許多創造歷史的時刻,並沒有簡單的「道理」可說。可能正因為如此,歷史故事教人著迷,聽與說都樂此不疲。
如果雪菲德號受創,後果是什麼?
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就不是歷史故事。那個故事的重點不在大衛的可能行動,而是「上主的揀選」,毫無懸念。「劍魚」攻擊俾斯麥是獵殺故事的轉捩點,不錯。但是他們的成功是一連串小故事的結果,其中沒有一個保證後續的發展必然如何如何。
在獵殺俾斯麥號的過程中,方舟號航母的劍魚機隊那一天其實出動了2次。建功的是第2次。第一次出動了14架,差一點闖下大禍。原來機隊出發前沒有獲得情資,將受命全速追蹤俾斯麥號的英國巡洋艦雪菲德號誤認為俾斯麥號。機隊俯衝而下,長機飛行員及時發現目標是自己人,立即向傳聲筒大叫,並搖擺機翼示警,其他飛行員只有2人領會他的意思,都投下了魚雷。好在有6枚一落海就爆炸,雪菲德號躲過了其他5枚。可是機隊投下的魚雷超過一半「故障」,長機觀測官耿耿於懷,返航後立即找魚雷官討論,結論是新裝上的磁性雷管有問題,立即請示艦長更換為傳統型雷管。艦長再請示艦隊司令,因為他是魚雷專家,司令立即批准。
這個「插曲」意義何在?我們已知道後果。但是我們難免好奇,如果雪菲德號受創,後果是什麼?還會有人注意到魚雷的雷管失靈了嗎?要是劍魚機隊先找到了俾斯麥號,立即發動攻擊,結果魚雷失效、無功而返,俾斯麥號虛驚一場,同時獲得了寶貴情資——英軍追上來了——以後的發展就難以逆料了。
俾斯麥號的最後一夜,遭遇像是凌遲
即使第2次攻擊,那一枚擊中舵機房的魚雷是誰投下的?至今有心人仍在辯論。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其他2枚魚雷造成的傷害並不大。事實上劍魚完成攻擊後,帶隊軍官的初步報告是「任務失敗」。(可見氣象與海象多麼惡劣!)已追上來的英國軍艦指揮官聽說後非常洩氣,因為俾斯麥號在火力上佔絕對優勢,憑自己大概攔截不了。俾斯麥號的舵機失靈,航向令追擊的英國艦隊大惑不解,難以決定對策。那時已是午夜,俾斯麥號趁夜色脫逃的可能,連艦隊司令都躊躇了一陣子。不過司令還是下令等待黎明;光天化日才不會誤擊友軍。
俾斯麥號的最後一夜,遭遇像是凌遲:被英國軍艦輪番「騷擾」。幾天前「胡德號」的命運就痛快了:砲彈穿甲鑽入彈藥庫裡爆炸、火勢驚人,幾分鐘船就沈沒,司令、艦長、官兵超過1,400人罹難,只有3人生還。俾斯麥號不同,天明後英艦繼續輪番砲擊,可是無論怎麼打,它就是不沉。近10點半,英艦停火,改用魚雷擊沉它。俾斯麥號官兵全員2,365人,不過114人獲救;它翻覆前有些落海的人看見艦長走向船首,並示意緊跟著的勤務兵逃生,勤務兵不從……。
英國海軍部總結追獵俾斯麥號的教訓,並沒有歷史玩家(fanciers)對於「戰爭迷霧」的興趣。實際參與海上行動的高階軍官心知肚明,這場追獵只是「險勝」而已。擊沈俾斯麥號並不能證明皇家海軍在衝勁、智計、與力量上都占絕對優勢。運氣的成分不可低估。一開始,幸運女神青睞德軍,然後又回眸對英方一笑。……
原來真正的玩家是幸運女神(Fortuna)。
王道還(王道還提供)
作者小傳─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從小喜歡閱讀,但是從未想過寫作,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意思是抄襲)。在思想上,對於「思考」產生全新的認識,是在高二暑假讀了《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相對論入門》(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兩本書。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可是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
下載「鏡好聽」APP,聲音節目隨身聽~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請下載《鏡好聽》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