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8.03 06:38 臺北時間

【失控的凱倫(中)】60年代流行女嬰名 成了惡女代名詞

「凱倫」從頤指氣使的女白人,到如今成了捉狂失控的代稱。甚至連「凱倫頭」髮型也成了網路熱門梗圖。(網路截圖)
「凱倫」從頤指氣使的女白人,到如今成了捉狂失控的代稱。甚至連「凱倫頭」髮型也成了網路熱門梗圖。(網路截圖)
為什麼網路上傲慢、捉狂的女子都叫做凱倫?
這或許何上個世紀六零年代美國人的命名習慣有關。而流行文化也更讓人聯想到凱倫這名字代表的貶義。
「凱倫」現象現在不只是網路熱傳梗圖,甚至登上了議會的殿堂。舊金山這個月通過了法案,帶有種族偏見謊報911做不實報案將屬違法,這法案名稱就叫凱倫法案(CAREN Act)。
許多人可能好奇為何這些熱傳影片裡的女主角都叫做凱倫。根據媒體統計,凱倫這個名字大約在1960年代中成為熱門的女嬰名字。因此有個理論說如今叫做凱倫的絕大多數是中年白人女性。
美國姓名統計顯示,將女嬰取名為凱倫在60年代達到高峰。(網路截圖:marketwatch)
至於這個名字為何帶有貶義,有人說這和幾年前網路流傳帶有性別歧視的笑話有關,這個笑話裡的女主角出現在商店時往往大張旗鼓,向店員吆喝「叫你們經理出來」。她的名字就叫凱倫。
凱倫成了網路流行梗圖,這張圖給習近平也戴上了凱倫頭,在聽到「言論自由存在」之後,他接著就說「我要跟你們經理說話」。(網路截圖:twitter)
為傲慢白人取這類刻板的名字,在過去也有先例。在十九世紀,非裔的美國人往往暗地稱呼頤指氣使的白人奴隸主為「查理先生」和「安妮小姐」。事實上,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1964年的劇本《黑人怨》(Blues for Mister Charlie)就是拿「查理先生」做英文標題。
流行文化讓凱倫這名字代表的貶抑難以擺脫,在2005年主持《周末夜現場》的脫口秀演員丹庫克時,橋段裡常出現的凱倫是「沒人喜歡的朋友」,「每個圈子裡都有個凱倫」。
隨著凱倫這個稱號最近流行起來,最近她也出現了一些網路的「同伴」,例如「許可證派蒂」(#PermitPatti),是一名白人女子試圖阻止一個黑人家庭在社區的游泳池玩水,而「BBQ貝琪」(#BBQBecky)則因為有黑人家庭在戶外烤肉而報警。這些綽號的特色多是押頭韻。
參考資料:Market Watch, Vox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