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透視
2020.10.14 21:58
《無聲》合作《哭聲》聲音團隊 台韓交流攜手入圍金馬
【不能說的遊戲5】
文|項貽斐

電影《無聲》導演柯貞年向來重視作品的聲音與音樂,該片的音效與配樂更是她所有作品中最難的一部,由韓國與台灣團隊先後加入。雖然過程艱辛,但最後成果卻是甘甜。
「這是很安靜的片子,聲音更重要,因為很安靜時,會聽到更多聲音。我喜歡韓片《哭聲》的聲音設計,所以選擇這部片的團隊。」柯貞年一開始遠赴韓國進行聲音後期,但與韓方交流遇到不少狀況。「例如我希望所有聲音都從寫實元素挖掘或延伸,可是他們較習慣特效、音效的東西,磨合就很辛苦。」
此外韓國電影的聲音素材,多採更清晰的事後錄音,與台灣不太一樣,得補錄許多聲音。即使影片已經殺青,仍得重回某些現場、或請演員重新配音。
今年初在韓國的聲音後期做到7、8成時,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無法再前往當地,柯貞年跟韓方溝通後,改由郭禮杞負責的台灣團隊接手。可是郭禮杞對聲音的想像跟韓方不同,幾乎等於重做。由於聲音後製過程繁瑣,音樂也得搭配,柯貞年一度很沮喪。幸好最後克服層層關卡,音效與音樂均入圍金馬。
《無聲》以驚悚懸疑類型包裝,揭開沈痛往事,但柯貞年敘事的角度卻有別於某些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韓片、或好萊塢片。「我不想激起觀眾的憤怒,我要帶出的是思考、省思。當我選擇這個角度,就沒辦法像一般三幕劇電影、或好萊塢電影會出現好人得勝、壞人受懲罰,或比較英雄主義的東西。」
柯貞年指出,「電影的事件裡每個人都可能是壞人、都做錯一些事情,希望藉由影片激起思考與討論,只有面對、理解問題,傷痛才能痊癒、改善。」
鏡週刊4年了,讀者的建議與批評我們都虛心聆聽。為提供讀者最好的閱讀空間,我們成立了會員區,提供會員高品質、無廣告、一文到底的純淨閱讀體驗,邀您立即體驗。
下載鏡週刊電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