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01.11 13:58 臺北時間

【政府殺了我的稻番外篇】農業用水7成真浪費? 藏在數字裡的祕密

在水利單位的統計裡,農業用水佔全台7成,產值卻不及工業,因此每逢缺水,農田總是先被停灌,圖為去年停灌的二期稻田,水稻已經長到7、8成,卻在收割前夕因缺水而枯死。
在水利單位的統計裡,農業用水佔全台7成,產值卻不及工業,因此每逢缺水,農田總是先被停灌,圖為去年停灌的二期稻田,水稻已經長到7、8成,卻在收割前夕因缺水而枯死。
每逢乾旱,政府總是先限農業用水,理由常是農業用水佔台灣總用水量7成,必須把資源省下來供民生及工業使用。但農業真的如此耗水嗎?
首先,農業並不是到處和工業、民生搶水用。根據農委會農水署統計,農業灌溉8成是以河川引水、壩堰取水為主,只有1成是來自水庫水,這也代表只有使用水庫水源的農地(如石門水庫),才有可能會與民生、工業競用水資源。
我們進一步翻開水利署的農業用水統計年報,帳面數字上,全台每年用水167億噸,農業用去118億噸,且其中又有7成用在水稻,但細看台灣的農業用水量其實有地區差異,好比人口及工廠最密集的北部,農業用水只佔整體用水不到5成,而東部的農業用水佔比卻高達95%。這也意味著,所謂的農業用水7成,只是平均值,並非普遍性的耗水。
而流入水稻田的80億噸水資源,也不盡然真的都被作為灌溉使用。「水資源豐沛的地方,我們要把水多引入田裡,」農委會農水署長蔡昇甫指出,農田有涵養、蓄水功能,透過灌溉渠道把水引入農田,可以讓水暫留地面,進一步調節微氣候、同時提供周遭生態使用,如此是留住水資源的方法,並非真的耗水。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2020年12月28日在立法院質詢時也指出,每回水情吃緊,大家都只顧GDP貢獻高的產業,而水稻看似用水量大、每年用水20億噸,但實際上水進入農田後下滲,全台38萬公頃水田共可挹注20億噸地下水、相當於6座石門水庫的量。
「要談水資源運用,是在特定的區域、跟特定的時間才有意義,說農業用太多水,所以要省給工業民生用,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幾年我們節了非常多水,也沒有完全反映在民生跟工業用水的增加上啊,」蔡昇甫進一步反駁農業耗水的說法:「如果豐水期農田閘門都關起來,不讓水進農田,下游水患會更嚴重,我們其實是緩衝、是海綿,可以幫你吸收一點,最後又說農業用水取太多,不覺得有點有良心嗎?」他苦笑。
儘管農業用水確實被高估,但要精準掌握灌溉用水,政府仍有改進空間。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指出:「台灣30年來作物種植面積明明減少4成,政府統計的灌溉用水量卻只少了7.4%,顯然沒有精確掌握農業用水的計算。」他直言,過去各地方水利會雖掌管農業用水,但許多單位管理渠道流域面積大、水門僅由人工管理,無法確實記錄用水量,未來農水署、水利署應盡快掌握實際數字,細緻區分水的流向和使用者,並透過智慧灌溉和調度,讓水資源管理、分配更確實。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