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05.14 05:58 臺北時間

不同風格呈現難民困境 她募千萬善款、他獲金馬獎肯定

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由光啟社製作。(李道明提供)
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由光啟社製作。(李道明提供)
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得主李道明,大學畢業於台大社會系,後來他前往美國學電影,社會學的背景也讓他的作品不只是呈現外在的狀態,有更全面的觀察。
1984年李道明自美國學成返台,即進入光啟社工作,當時他與製片丁松筠及團隊前往泰國與高棉(今柬埔寨)邊境的難民營拍攝,並由李道明執導、剪接完成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該片是台灣首次全程使用16mm攝影機與Nagra錄音機製作同步收音的紀錄長片,也獲1986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紀錄片導演。片中李道明以社會學的訓練,理出難民問題脈絡,包括:難民逃亡原因、生活的困境、戰爭背後的國際局勢、柬埔寨流亡政府與泰國軍隊等各方立場。
由於光啟社為天主教的製片機構,當時拍攝到的影片素材轉為錄影帶後,《華視新聞雜誌》製作人陳月卿認為可以提供節目使用,因此製作成專題報導,沒想到難民議題反應熱烈,據說收到上千萬元的捐款。不過李道明強調,《華視新聞雜誌》的專題報導與他剪接、導演的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其實完全沒關係。
紀錄片《殺戮戰場的邊緣》冷靜觀看國際社會政治影響下,難民的生活。(翻攝自docs.tfi.org.tw/)
李道明表示,當時華視將光啟社拍攝的難民營影片素材剪成自己的版本,共有6集,並配旁白、音樂,片尾還使用羅大佑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變得很煽情,再加上那時台灣對於越南難民的逃難歷史記憶猶存,看到越南與高棉難民的流離失所,很多人除了感慨、感動,也覺得台灣應該做些事,所以慷慨捐助。
「我自己剪成的《殺戮戰場的邊緣》,是比較冷靜觀看國際社會政治影響下,難民艱困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難,這和《華視新聞雜誌》專題報導手法不一樣,他們是很熱血澎湃的,完全不是我的風格。但我覺得無所謂,畢竟他們還是募到那麼多錢送到難民營去,我不知道那些錢後來怎麼分配,總而言之跟我無關。」
親自走訪難民營的李道明指出,那時難民很無助,因為他們的信件都會被泰國軍方扣住,所以希望有人幫他們寄信,這件事可以幫忙,但要協助他們離開難民營,則無能為力。「任何能提供給他們幫助的,都很好,所以我並不反對《華視新聞雜誌》他們用煽情手法,導致那麼多善款流向難民營去,但那不是我的風格。」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