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07.16 05:58 臺北時間

川劇世家出身戲班長大 他最討厭別人以這兩種眼光看待

邱炯炯紀錄短片《彩排記》以紀念祖父、川劇名丑邱福新逝世20週年的活動為題材。(台北電影節提供)
邱炯炯紀錄短片《彩排記》以紀念祖父、川劇名丑邱福新逝世20週年的活動為題材。(台北電影節提供)
出身川劇世家的中國導演邱炯炯,從第一部紀錄片《大酒樓》,到去年獲瑞士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電影《椒麻堂會》,作品常有川劇元素,鏡頭前的川劇也充滿生活氣味。他坦言:「我特別反感別人動不動就說川劇是變臉、吐火之類的,我是從生活去看那幫演員。他們足夠有趣、經歷豐富,用賴以生存的戲文以及記憶、技巧來反映生活,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狀態也非常生動,這來自當時川劇還是活的。」
邱炯炯表示,所謂「活的」是指川劇就是日常,觀眾看戲像進自家客廳,戲票也便宜。「他們不是把它看成看戲,而是過日子,演員也如是。但後來難敵外來文化的衝擊,有更先進的、大眾化的、快節奏的娛樂方式取代這樣的生活,老演員死了、他的記憶沒了,後面演員的生活型態也變了,這種技巧可能繼承不下去,老的觀眾死了,這種愛好也繼承不下去。」
2007年,邱炯炯拍了一部紀念祖父、川劇名丑邱福新逝世20週年活動的紀錄短片《彩排記》。從小跟著祖父在川劇團長大的他,時隔20多年,當時又因拍紀錄片每天拿攝影機竄到川劇團的後台。不少觀眾看了《彩排記》都問他,「為什麼不拍祖父的故事?」,他說,「川劇對我不是簡單的文化概念、不是傳統劇種,我不想通過博物館的概念或奇觀的眼光去看。」
2017年,邱炯炯祖父逝世30週年時,他的父親寫了一部祖父的傳記,並讓邱炯炯在書裡畫插圖。「我把15個章節的插圖放好,意猶未盡,一下子把所有的感覺都勾起來,我要用自己的語法寫一個爺爺的影片。」這個決心讓邱炯炯開始著手寫電影《椒麻堂會》的劇本。
「我把從小在戲台捕獲、吸收的元素全部調動出來,加上幾十年自我學習與消化反芻。雖然這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但最後又變成直覺,準確傳遞我對川劇的認識。」邱炯炯把《椒麻堂會》做得非常日常化,符合他對這方水土的了解,以及身為四川人講故事的方式。「基本上很少直接展現川劇,但整部戲就是一部川劇,包括面對生死的黑色幽默、連小小的塵埃也有它的尊嚴、可以堅持做自己的鬼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