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11.10 15:53 臺北時間

「為了孩子不離婚?」 離婚16年一家四口首次在節目重聚

紀錄短片《半離婚》從孩子的眼光看父母離婚。(公視提供)
紀錄短片《半離婚》從孩子的眼光看父母離婚。(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本週五(11/11)晚間10點將播出2部精選紀錄短片《半離婚》(Semi-divorced)和《中場換人》(Ref! Replacement!),兩部片各以兒女不同的視角,呈現小孩如何以他們的眼光看待父母的離婚。映後論壇以《為了孩子,我們離婚好不好?》為題,邀主持人唐綺陽、臨床心理師曾心怡,與兩組經歷過離婚過程的親子檔到節目現場現身說法,分享離婚的心路歷程和孩子對父母離婚的看法。
《公視主題之夜SHOW》每一集邀請一位想對該主題深度參與的公民,出外景拍攝短片,公民以自身的生命經驗,現身說法。本集短片「離婚16年後,我們全家聊了一整天」,在跟主角蘇昺豪溝通下,邀請他離婚多年的爸媽聊聊心裡話,記錄父母親離婚16年後,一家四口首度團聚、互動的真實樣貌。
談起全家有機會再次一起用餐,蘇昺豪的母親劉斐雯受訪時欣慰表示,「還好多年來有兒子扮演對話橋梁,雙方才能一直加強溝通」。蘇昺豪也很意外爸爸會接受短片拍攝,他坦言,身為孩子最誠實的想法是「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少了爸爸或媽媽」。當初看著父母親很不快樂,支持他們離婚,但現在還是會盡量鼓勵身邊的人,至少先接受專業諮詢,再努力看看。
針對主題《為了孩子,我們離婚好不好?》公民來賓楊玫箐和劉斐雯各自提及未離婚前都想「為了孩子,就應該努力去經營婚姻」,即使兩人當時都在婚姻中面對債務問題,仍選擇先忍下來,直到雙方長期處於無法溝通的情況下,最終分道揚鑣。聊到離婚後的生活,劉斐雯透過心理諮商和宗教信仰,進而理解前夫的原生家庭,才能接納與和解;楊玫箐也有感而發,「離婚後壓力不見了,我覺得更能跟對方溝通和商量。」
本週五《公視主題之夜SHOW》映後論壇邀請公民來賓楊玫箐(左起)、陳芷芃、主持人唐綺陽、臨床心理師曾心怡、公民來賓蘇昺豪和劉斐雯,共同探討離婚議題。(公視提供)
處理婚姻跟原生家庭關係經驗豐富的曾心怡分析,「我們往往會被角色稱謂給框住,其實所有的家人都在幫自己找一個新的定位」。她舉例,台北大學社會系陳婉琪副教授的論文研究顯示「離婚正效應」的結果,有些離婚家庭像是壓力鍋的解放,對親子關係反而有正向幫助。被問及15歲就面臨父母離異,楊玫箐的女兒陳芷芃不諱言,「我花了很多時間逃避,小時候痛苦的感受刻在心裡,永遠不會忘,長大後才能理解媽媽也需要為自己而活」。面對女兒在節目上吐露內心最深層的心聲,楊玫箐除了感到驚訝,也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她聽到孩子的真實想法。
最後曾心怡建議父母和孩子談「離婚」時,「先不要高估孩子的成熟度」,要照護孩子心裡的感受,「盡量用對話與行動告訴孩子,父母的愛不會因離婚而改變」,讓孩子感受到親子之間愛的完整性外,也有機會聽見彼此不同的聲音。曾心怡說明,「當傷跟懂同時存在心裡時,就是所謂的和解」。
唐綺陽則鼓勵,「保有自己的興趣跟賺錢能力真的很重要,這也是能夠勇敢選擇離婚很重要的前提,才不會因此過著沒有自我的生活」,提醒父母在處理離婚時,不要忘記小孩是個體,要顧及孩子的心理層面,多溝通。
《半離婚》女主角Levin(9歲)不太理解他的父母「離婚」是什麼意思。父母離婚後關係仍然很友好,會一起出遊、常常見面,最後孩子的結論是「我的父母算是1/2離婚」。《中場換人》男主角Din是荷蘭足球俱樂部的中場球員,面對父母離婚,對於自己新的定位感到困惑,雖然他幾乎不談自己的感受,但其實內心澎湃洶湧。
《公視主題之夜SHOW》今年剛獲金鐘獎「一般節目類節目創新獎」,製作人莊又竑表示,該節目不是單純只製作節目,每集都像一場公民行動的實驗,「觀眾可以來公視看電影,參與公民論壇,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主角公民」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們會上街頭、去觀眾家記錄他對公共價值的體現。當然,婚姻、親子關係,更是我們關切的主題。以民主、尊重為前提的公民對話不會只在攝影棚、國會或街頭,家庭裡更需要尊重與包容的對話能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