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23.02.08 05:58 臺北時間

【你的快門殺了牠3】垃圾袋內驚見鳥屍 「在棚內看到一隻活鳥,背後已犧牲好幾隻鳥的生命」

我們在翠鳥學苑外,發現五色鳥的屍體。
我們在翠鳥學苑外,發現五色鳥的屍體。
透過鳥客私下提供的照片,我們終於知道神祕的第四棚關著什麼樣的鳥。一系列照片裡,一隻二級保育類的短耳鴞被困在以透明網布罩住的鳥棚裡,牠看似試圖脫逃、在棚網下掙扎,畫面另一側則有捕網靠近;另一張照片,同隻短耳鴞站在樹枝上,右側翅膀垂下,望著鏡頭方向站立不動。數張照片中,短耳鴞的翅膀都被一隻人手捉住,動彈不得的短耳鴞,眼神望向那隻手,嘴巴微張,像是在發出聲音。
有貓頭鷹救傷經驗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保育員廖朝盛說明,短耳鴞若感到威脅接近,為表示警戒,會張嘴發出敲擊聲,可能是畫面中張嘴的原因;此外,照片裡短耳鴞左翅都下垂未能收攏,可能代表翅膀有傷,「照片看得出這隻短耳鴞處在緊迫狀態。」

檢舉起訴否認獵捕

在鳥客的檢舉下,去年9月,桃園地檢署以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稱《野保法》)18條、不得騷擾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規定,以刑事罪名起訴戴揚、王君,並追討所有犯罪所得。負責偵辦的保七警官,前年12月曾持搜索票赴桃園G場調查:「他們一開始辯稱照片不是在這裡拍的,但我們比對背景,就是一樣的地方,後來也在旁邊的水池裡,撈到一枝跟照片裡一樣的樹枝…老闆娘還是打死不承認、說不知道怎麼有這種照片,連其中一張照片都拍到她的側臉、她還說那不是她。老闆倒是很快就承認了,說是有一天鳥棚網子破掉、貓頭鷹自己飛進來吃他們的鳥,就把牠抓起來,剛好有朋友在,就讓他們拍一拍。」
短耳鴞是2級保育類動物,平常棲息在平原草地,卻有業者為了讓人拍照,將牠囚禁於棚中。(動社提供)
搜查現場並未找到照片那隻飽受驚嚇的短耳鴞,警方懷疑2人可能將短耳鴞裝進小籠,在住家和鳥棚往返攜帶,2人拒絕透露實際住處,稱短耳鴞「自己飛走了」;又後續雖從2人手機中找到短耳鴞拍照1次3千元等對話內容,戴揚仍否認收費、稱沒獵捕,現場其他鳥客也不願做證,警方最後只能以間接證據將2人移送法辦。照片中的短耳鴞,至今不知去向。
桃園G場曾於鳥棚內進行短耳鴞籠拍,照片中的人過於接近,短耳鴞嘴喙微張,表示警戒。(動社提供)
長年研究鳥類的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直言,戴揚口中「短耳鴞自己飛進來」的說法,可能性非常低:「短耳鴞平常是在開闊空間找老鼠,而不是找洞鑽的…這類貓頭鷹主要用聽覺大範圍的搜尋獵物,鎖定目標、要用爪子準確捕捉時才更依賴視覺,說牠在完全漆黑狀況下,看到溫室有出入口,再鑽進去找東西吃,跟賞鳥者和鳥類學家的觀察經驗差異很大。而且短耳鴞偏好棲息的環境是草原,龍潭一帶都是丘陵地跟樹林,牠根本不會出現。如果真的不小心飛進來,建議先通報主管機關有保育類闖入私人場域,可大幅減少後續爭議。」

環境不佳死傷無數

業者將野鳥豢養如寵物、稱鳥過得比野外更幸福,但廖朝盛直言,每種鳥類習性不一,有的喜歡在洞穴、樹洞築巢,有的需要隱蔽空間,業者營造棚內環境以拍照為主要導向,缺乏環境複雜性,鳥類容易因此緊迫、導致抵抗力降低;或出現刻板行為及心理問題,如重複沒意義的飛行動作、在棲架上來回走動等。更甚者,許多野生鳥類帶有禽流感等傳染病,一旦被人為捕捉、和其他鳥類混養,也會增加疾病傳播風險。
圖中的領角鴞,即因人類不當飼養,導致雙翅飛羽嚴重折損。(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提供)
林大利也指出,儘管鳥棚空間比籠子大、又有穩定食物及水源,卻未考量有些鳥有領域性、不適合混居,或原棲地為高海拔或繁殖地在溫帶地區、無法適應平地高溫等,很難稱作理想環境。此外,有些鳥類被人捕捉,第一時間就可能心肌梗塞死亡,即使活著來到鳥棚,也可能因警戒而躁動、不願進食而亡,「在棚內看到一隻活鳥,背後可能已犧牲好幾隻鳥的生命。」
棚拍鳥場經營者多半對鳥的去向含糊帶過。桃園G場李姓鳥客某次提及某隻橘色鳥「過期了」,我們詢問過期是否代表死亡?他僅回「不曉得」「夏天嘛」;另一名蘆洲來的鳥客則稱場內的鳥應該是買來的,「賣家看到鳥,比較稀罕的,就打電話問,3萬元賣你好不好?你說不要,我就問另一個。」賣家哪來的鳥?「有門路啦,我們不曉得,但他一定有門路。」蘆洲男且說場內的鳥會不斷汰換,「(可能)今年有100隻,明年有200隻,有的會死掉,有的會飛掉,像這個,」他指指鳥場四周的棚網,「颱風來,網子掀開會不會飛掉?」所以有掀開過嗎?「對啊。颱風啊,風一來,刮破,鳥就飛走了…」

轉地下化審核身分

翠鳥學苑秦老闆則細數,過去曾有鳥在棚裡凍死、被蛇咬死,也曾花2、3萬元買了一隻稀有的銅藍鶲,但「有天就不見了,被老鼠吃掉。」他淡淡地說:「所以我現在就不買貴的,只進一些普鳥。」
一次在翠鳥學苑的鳥棚外,我們即發現一隻被丟棄在半掩垃圾袋裡的五色鳥屍體。「野生鳥類平常需要相當的活動空間,不會一整天站在同一棵樹上,被關起來等於讓牠受到很大限制。我們其實不太相信這些場所能針對每種鳥提供足以長期生存的條件,很可能需要經常更換(個體)。」中華野鳥學會祕書長呂翊維惋惜地說:「業者等於把鳥當作聚寶盆、消耗品,而鼓勵這樣消費的攝影者,也不是真的愛鳥。」
在鳥場拍攝到的白眉黃鶲,是台灣少見的冬候鳥。
儘管棚內的鳥部分並非瀕危物種或保育類,但濫捕、飼養野生鳥類,仍會對生態造成危害。「以翠鳥為例,牠的繁殖棲地面臨河溪兩岸水泥化問題,適合築巢的地方越來越少,如果獵捕頻繁,對翠鳥族群的衝擊會是雪上加霜。」林大利說。
桃園鳥會榮譽理事長吳豫州任內催生鳥會成立非營利動物診所,專門救治傷病野鳥,他感嘆自己多次向政府檢舉桃園G場,但3家籠拍業者至今照常營業。「我們努力救一隻傷鳥,也趕不上他一次傷害這麼多隻鳥。解決這些業者可能比我們救鳥對整體環境更有幫助。」
鳥場豢養的冠鵐,是台灣罕見的迷鳥。曾出現在苗栗三義造成鳥友搶拍,但在鳥場裡卻能輕易見到。
警察上門後,桃園G場漸趨低調,生意逐漸轉往地下,不僅刪減LINE群組人數,也需審核確認身分後才能加入。後續我們造訪,王君、戴揚夫妻不再現身,都由鳥客李先生出面接待,問起貓頭鷹拍攝,他小心解釋:「前一陣子有啦,但現在抓得很緊…這種保育類,很容易被人家檢舉。」但是據鳥客轉述,王君在桃園G場的臉書私密社團發文,表示接下來仍然照常營業。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