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多前,1名醫學生縱火燒屋,導致家人非死即傷。外界認定,這是高壓管教引發的家庭糾紛。但本刊追查發現,「好好讀書,將來當醫生」,社會對青少年職涯發展的扁平想像與僵化醫學教育,才是誘發悲劇的根源。
本集的《血是怎麼冷卻的》將帶著各位聽眾從一年前的一場醫學生縱火案,討論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封閉的醫學教育體制,是如何帶給許多醫學生心理上的矛盾與糾結。
1年多前,1名醫學生縱火燒屋,導致家人非死即傷。媒體起底她曾寫下的怪異文字,將她母親貼上「虎媽標籤」,但本刊追查,醫學生的失序,其實跟社會價值的投射有關。
醫學生劉小如在職涯選擇時,聽從父母建議醫科,7年過後,她的個性卻有了極大轉變,實習期間學校同學與師長都發現她精神出現異常,但她始終沒有就醫。
高中升大學是思覺失調好發年齡,這階段不僅是青少年自我探索成長期,同時也是他們人生初次職涯發展的十字路口,縱火醫學生的矛盾糾結並非她一人獨有,社會框架與醫學教育的封閉,如同一道緊箍咒,讓他們進退維谷。
台鐵殺警案嫌犯鄭再由因罹患思覺失調,於一審獲判無罪。判決結果激起千層波浪,除高層政治人物的「錯愕、失望」、要求上訴,網路上更有無數「裝神經病就無罪」的譏諷。「瘋」和「傻」能否喬裝?本刊深入鄭再由的人生,發現逃不出的貧困、漏洞百出的社會安全網,可能更是這起「犯行」的因子。
殺警案凶嫌一審獲判無罪,檢察官質疑精神鑑定瑕疵百出。儘管裝病可能性極其薄弱,檢方在獲得高層政治支持後,仍緊咬裝病一說,引發社會對立。
殺警案凶嫌,在輿論描述下,是個窮凶惡極、裝病逃死的十惡之人。但本刊調查,發現犯嫌極其平凡,甚至孝順、愛家,但因外在際遇一波又一波的險惡衝擊,導致他一步步落入貧窮線,誘發精神疾病。
殺警案凶嫌的厄運一波接著一波。落入貧窮線且生病的他,仍焚膏繼晷努力償還債務。但壓力已讓他的家庭與病相伴,自殺、住院、爭吵,成為他生活的主旋律。在他相信與朋友合作能盡快翻轉命運之際,卻又一再被拖欠工資,終至使他迎來生命最大一次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