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百年好味二】騎小50衝台北送貨 正副總統都愛吃

熬煮麥芽糖要注意火候,張琮翔不時要添炭或用火鉗把炭挾出,讓火變小。
熬煮麥芽糖要注意火候,張琮翔不時要添炭或用火鉗把炭挾出,讓火變小。
「我們這老房子夏熱冬冷。聽爸爸跟姑姑說,我阿祖他們以前早上出門賣麥芽糖,賣完就一路走到鶯歌看能買幾塊磚塊,再一路挑回來,慢慢自己蓋,好像大正八年(1919年)才蓋好。」歷經百年,紅磚陳舊斑駁,顏色已被刷白,而「張松麥芽糖」招牌亮度似乎也黯淡了些。
「其實我真的沒想到最後是我接。」上頭有2個哥哥的張琮翔,也是家族同輩裡最小,重擔卻落在他身上,「就是命運的安排吧!」張琮翔扯開嘴角笑了。張松是張琮翔的曾祖父,深藏在櫃子裡的殘破族譜,記錄清朝時期具中醫背景的祖先從漳州來台,輾轉落腳桃園,最後靠麥芽糖落地生根。
「我5歲就開始幫忙。」那時煮糖的是70多歲的阿嬤。小蘿蔔頭站起來還沒有灶高,能幫什麼?「以前阿嬤會把發酵完的糯米、小麥草放到袋子裡,再綁在板凳、用長棍把米汁壓出來,我們就在那邊壓。」怕我們不懂,他比手畫腳說明古早的榨汁方式。
張松麥芽糖傳承逾百年,張琮翔的父親曾受訪登上新聞版面。
像隻小螞蟻跟前跟後,卻少有機會能嘗到甜頭。「小時候玩到滿身大汗,會故意吹電風扇。」因為只有感冒咳嗽到不行,才能光明正大吃上幾口,享受那痛並快樂著的滿足。「我阿嬤比較勤儉。她都是用桶子裝、竹子舀,秤重賣。我會拿筷子偷挖,吃得很開心,但被抓到瞬間甜的都變苦的。」對張琮翔來說,麥芽糖不全然是甘味,總參雜著其他複雜味道,小時候是,長大亦然。
阿嬤離世後,父親接手,「其他8個兄弟姊妹沒人要接,他覺得要守著。」90年代景氣正好,不僅庶民,陳水扁、連戰、宋楚瑜等政壇要角都是客戶。「以前量很大,送貨都是騎一台小五十,前面擺著、後面綁著好幾箱。從桃園、新莊、三重,一路到南港、木柵、新店,再繞回來。」那時候他不過才16歲,騎機車都是騎身分證。當然內場也得兼顧,「我爸是一對一教學!但我覺得不會是我(接班)啦!」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