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招魂的母親番外篇】抵達和離開,都是碧娜鮑許

林美虹說在德國學到更多是藝術人格的養成。
林美虹說在德國學到更多是藝術人格的養成。
林美虹16歲到羅馬學古典芭蕾,不與華語圈子往來,日日與練舞留下的傷痕作伴,漂浪之女在花樣年華孤身在外,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舞者?「我只想把我所學的教給蘭陽的學妹。」24歲學成,本來要打包回家了,可以完成那個小小心願,但無意中看見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演出,生命又轉了彎,又到碧娜 . 鮑許當系主任的德國福克旺舞蹈學院讀書。
「我看的那個舞作直譯是《山上有人在吶喊》,我不認得那樣的表演方式,無法形容當時的震撼,渾身起雞皮疙瘩。台上舞者是身體裡叫出來的聲音,他們律動的方式、呼吸,跟地心的連結,跟我在蘭陽舞蹈團又很相近。」
林美虹在80年代初期來到德國,其時,碧娜.鮑許(Pina Bausch)掀起舞蹈劇場的浪潮,所謂舞蹈劇場,強調其作品的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內容則綜合了舞蹈與戲劇的元素,以德國現代舞歷史發展來看,最早提出這樣概念的是拉邦(Rudolf von Laban)和拉邦的學生科特.佑斯(Kurt Jooss)。1973年碧娜正式接掌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將德國舞蹈的面貌徹底轉變,現今歐美舞蹈教育者將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和美國後現代舞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
現代舞歷史,碧娜.鮑許已和舞蹈劇場畫上等號。(東方IC)
林美虹說在德國學到更多是藝術人格的養成,「在台灣跟義大利都是技巧的嚴謹,不斷地開發身體,但到了福克旺,他們要你聽身體的聲音,他要你放掉很多外面很浮華的東西,不是你跳什麼,而是你為什麼而跳,這完全顛覆了我對藝術呈現的思考。」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