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寂寞潘小俠3】攝影是他婚姻中的小三 孤寂英雄愛創作更勝愛情

今年潘小俠出版《台灣作家一百年》,七月以原住民作家為主題開座談會。背景圖片為他拍攝的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他說自己當天到達部落時已夜深,於是藉燃燒柴火的光線拍照。
今年潘小俠出版《台灣作家一百年》,七月以原住民作家為主題開座談會。背景圖片為他拍攝的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他說自己當天到達部落時已夜深,於是藉燃燒柴火的光線拍照。
「我會用眼睛跟心思去思考一個見證…我的影像就是要表現時代感。」從原住民、茶室小姐、遊民、政治受難者,到畫家、作家,潘小俠在漫長的時間裡關注位處喧囂邊緣的族群,並趕在這些面孔消逝前,用鏡頭留下他們在這座島嶼上生存的印記。「影像最起碼、最重要的,就是先把他紀錄下來嘛,是不是?」他用略帶鼻音的低沉嗓音說著。
他面向歷史、不面向群眾,多本作品自費出版,堅持都要按國際上攝影集規格印刷,突顯照片品質。即使他努力打書,市況仍不佳,《白色烙印》首刷1000本花了8年才賣完,付梓前甚至一度湊不齊50萬元的印刷費,是好友楊碧川主動用8萬元向他買了2張照片,才解了燃眉之急。
潘小俠拍照40年,累積上萬張底片。我們造訪他位在新北新店山腳邊的小宅,餐廳、客廳堆滿底片及洗出來的照片,牆上掛滿他所創作的油畫。
曾參與規劃人權博物館的文史工作者曹欽榮說:「他(的作品)顯然能成為博物館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好像也沒有,二邊(指人權博物館景美及綠島園區)好像都沒有幫他辦過展覽。」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