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貧民窟的故事6】為何都市更新不能像法國巴黎一樣?

在安康平宅成長的孩子,多因為環境與家庭因素而缺乏認同感。
在安康平宅成長的孩子,多因為環境與家庭因素而缺乏認同感。
對於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社會住宅,中研院社會所訪問學者陳怡伶表示:「這轉變對低收入戶來講不見得是好事,原來的設計雖然老舊,但仍有優點,維護成本不高,不需要有物業管理的組織駐點,而開放式的社區能自然建立出社區網絡。」她認為平宅改建為社宅後,當地社區關係仍需要更多檢視,「目前低收入戶與一般住戶混居帶來的結果,還無法確定如我們想的好處這麼多。」
一般人在社宅的租期最長6年,而弱勢族群的租期最長只到12年,目前第一批搬入興隆社宅的安康平宅居民已居住6年。陳怡伶認為,這樣的租期限制極有問題:「未來將會發生許多問題,因為必定有些人會搬不出去。預設這些人住短暫的時間就會離開,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即便不是低收入戶,6年的時間對他們來講也不夠長。再來,住進社宅的人彼此建立了社區關係,但6年的時間一到他們就要走了,這個社區就有形成的困難。」政治大學社工研究所教授王增勇也認為,租期的限制,讓入住社區的人來來去去,對於社區營造、凝聚力的幫助並不大,而弱勢族群受歧視的狀況也不會因為混居就減少,「歧視的狀況一樣會發生,不會因為你把平宅改建成社宅就因此消減。」
問題的癥結點,還是在於社會住宅的量不夠大,因此無法照顧到所有人。
家中空間不夠,有些住戶便將雜物放在屋外,時間久了,就成了廢棄物。
陳怡伶說,「社會住宅這麼少,到底誰有優先性?現在以青年做主訴求,但是量很少,大家都有分到,但都不夠,這應該細緻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照顧模式。」並提到,許多國家都把社會住宅的提供跟經濟發展連結在一起,「他們認為照顧就業者的居住才有穩定的社會,這對整個社會跟經濟發展都有利。」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