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博士的戰豆力3】種田收入勝上班族 遇氣候變遷又歸零

本來讀電機科系的馬聿安,研究所轉念農機,他25歲就從事農業生產,自創九厘米、十八麥兩品牌。
本來讀電機科系的馬聿安,研究所轉念農機,他25歲就從事農業生產,自創九厘米、十八麥兩品牌。
父親是牧師、媽媽是老師的馬聿安本來念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子機械系,大三開始萌生轉學農的想法。「我很愛看Discovery頻道,看到鯨魚、大象身上放一個裝置就可以追蹤,就覺得我學的工程也應該是要跟大自然結合去運用才對。」他大學畢業後考進中興大學農機研究所,之後又繼續往博士之路深造。
「我那時很想知道為何台灣農夫這麼弱勢?」馬聿安說只有生活真正跟農業生產掛鉤,才能直搗核心。「如果沒有掛鉤,種田只是可有可無,這個叫開心農場。但實際生產可能是會流淚的。」
廠裡小辦公室的牆上,掛著馬聿安母親寫給他的「治本於農、務茲稼穡」。
博士班期間,馬聿安「半農半讀」先用祖父留給他9厘大(約260坪)的地種水稻,「那時候市面上只有賣3公斤裝的米,我們是第一個做小包裝米的。」一開始種米,他就賺到錢,便買新機器,再擴大生產,最多的時候種到8公頃。「當時我也在國科會當研究助理,一個月薪水32,000,但種田的收入是薪水的2、3倍。」他說他這樣強調,是要告訴大家除了科技業,農夫也可以是新貴。
看準國人愛吃麵食、麵包,馬聿安自創十八麥品牌,曾因氣候問題,整年零收入。(中都農合提供)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