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04.22 07:58 臺北時間

【鏡評】花旗銀行退出台灣消金市場

花旗原有的消金客戶瞬間會被區域銀行吸收,對客戶衝擊有限。最大的傷害應是幾千名花旗消金的員工。
花旗原有的消金客戶瞬間會被區域銀行吸收,對客戶衝擊有限。最大的傷害應是幾千名花旗消金的員工。
花旗銀行上個禮拜四宣布將要退出台灣消費金融市場,這是台灣金融業近年來最震撼的訊息。
花旗銀行在台灣經營將近60年,一向是台灣金融業創新與國際化的標竿,「跟花旗銀行往來」是許多台灣人的回憶與驕傲,一度擁有龍頭地位的花旗信用卡,至今流通卡數還有286萬張,一季簽帳金額超過500億元。在台美關係蒸蒸日上的此時,美國老大哥與台灣人互動最密切的花旗銀行卻降旗走人,情感與理智上都難以置信。
不過,這個事件不是台灣經濟、或者金融體系出現問題所致,花旗集團在3月1日換上新任的執行長,她做了衝擊力極為強大的策略決策:把亞洲、歐洲、中東、與北非的消費金融業務全部關掉,一起關掉的還有澳洲、韓國、中國、印度、泰國、越南等13個國家。至於日本,花旗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把消金相關業務賣掉了。
台灣花旗銀行去年營運其實還滿不錯,稅前盈餘還有將近新台幣100億元,坦白說,如果單獨以台灣來看,花旗銀行的服務仍然非常有競爭力,所以要撤,關鍵就在新任執行長「用全球競爭的角度來思考」,放棄13個國家的傳統消金業務,聚焦在企金與財富管理。
這個事件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房屋貸款、信用卡、庶民階層的存款與放款業務,已經完全「本地化」,這些傳統業務過度競爭,早就淪為類似農夫耕田的生意,不只需要大量繁瑣的服務,每個國家的金融監管要求都不同,後面還有網路銀行與新興的網路電商金融急起直追,跨國銀行那種大手大腳成本高昂的經營模式,最終會被地頭蛇打敗。
美國與歐洲的跨國銀行,不論是美國銀行、摩根大通早就知難而退了,花旗是最後一家放棄傳統消費金融業務的跨國銀行。花旗原有的消金客戶,瞬間會被星展、渣打等區域銀行,以及國泰、中信等地頭蛇吸收,估計對客戶的衝擊有限。
不過,遠在紐約花旗銀行總部的決定,最大的傷害應該是幾千名花旗消金的員工,仍然有利潤的台灣消金業務會整批打包出售,員工則被迫轉換工作,不論是主動跳槽、跟著出售的資產被賣到新公司、甚至資遣,都是一件大事,金管會必須要求勞工權益獲得最大的保障,減少銀行員工的傷害。
台灣金融業者與股東們必須警惕的是,財富向有錢人集中的趨勢強勁,以企業金融為核心,以及從企金衍生的富豪財富管理才有利潤,金管會高喊「普惠金融」固然政治正確,殘酷的是,以散戶為主體的消費金融其實是夕陽產業,最終必然得靠整併來續命,勇於策略轉型的跨國銀行今年股價大漲,只能緊抱傳統業務的台灣金融股漲幅明顯落後,就是最好的明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