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孤島接駁番外篇】我陪個案度過疫情下的心理危機——心理師經驗

心理師不只靠談話,也會使用多樣素材來帶活動,尤其身心障礙者更需實體陪伴和引導。(林瑋涵提供)
心理師不只靠談話,也會使用多樣素材來帶活動,尤其身心障礙者更需實體陪伴和引導。(林瑋涵提供)
諮商心理師林瑋涵(化名)今年37歲,她在北部某心理諮商所服務身心障礙者家庭已經5年,我們透過線上採訪瞭解她在疫情期間服務精神病人的經驗。
她是聲音輕柔、態度和善的女孩,彷彿輕鬆就能讓人卸下心防,在她面前吐露脆弱的心事。在三級警戒宣布後,諮商所暫停實體服務,雖然經過主管機關核備,心理師可以與個案協商轉為線上服務,但卻不是所有個案都能順利轉換。
「因為我的個案很多是心智障礙的孩子,他們其實沒有能力使用視訊,有的父母年紀也大了,不太熟悉這些方式。」瑋涵跟我們解釋,智能障礙或者是自閉症的青少年個案,有些不會操作手機,注意力也無法集中,在鏡頭前就開始分心。「其實我幾十個個案裡面,真的可以視訊治療的只有2個人,但是他們都是三十幾歲、能力正常的年輕人。」
另一方面,原本治療目標其中之一就是協助訓練常規,許多個案已維持幾個月生活規律,三級警戒期間都被打亂了。「像我很多個案是性衝動的青少年,他會去摸別人或去抱別人,我們之前都在練習,在日常生活中要他去發現是什麼會觸發衝動,或是教他要練習用自慰…這些都要親自去協助,家屬也沒辦法教。」
林瑋涵說,諮商所暫停實體後,第1、2個禮拜家屬都可以理解,可是第3個禮拜開始,家屬就開始打來說:「孩子的狀況變嚴重了!」個案關在家裏變得比較急躁、激動,容易發脾氣。林瑋涵也觀察到,成癮的個案狀況也惡化。
「當外部不確定感很高,心理沒有辦法消化,就是用成癮來消化。」以性成癮的個案為例,有個案的弟弟打電話來求助,他哥哥原本1天自慰2、3次,現在1天自慰7次,但家屬不一定能理解。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