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1920老台北之旅1】尋覓「大稻埕三仙」蹤跡 穿梭建築古今時空

坐在郭怡美商行原址改造的「小樽手作珈琲店」2樓,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舊時代,回到台北的1920年代。
坐在郭怡美商行原址改造的「小樽手作珈琲店」2樓,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舊時代,回到台北的1920年代。
看著眼前書架上作家張大春的著作《我的老台北》,一頁頁書寫的是他正港台北人的不枉少年、青春紀實,那是約莫30年前的台北,而我這個北漂輕熟女,探究什麼老台北呢?攤開文獻記載的台北記憶庫,我被那時正值日治下,依然思潮炸裂、保持本土人文特色,卻又有西化痕跡的獨特年代給深深吸引,決定來一趟1920年的穿越時空之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步入重建期,經濟與文藝面皆出現新興思維,彼時的台灣雖為殖民地,但南北貨國際貿易極度興盛,音樂、戲劇、藝術創作能量大爆發,台灣意識之下的民主自由思想正風靡,那是有別於中國、日本的台灣文化啟蒙年代,上述這些,幾乎都與當時的台灣人街區「大稻埕」息息相關。
提到1920年代的台北名人,因貿易致富的「大稻埕三仙」是當時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分別為大米商陳得貴;經營海產、穀物、麵粉、糖批發的郭烏隆;專營雜穀、肥料進出口的莊輝玉。循著歷史資料,我在迪化街一段的成排街屋,尋覓他們留下的蹤跡。
門牌129號的「郭怡美商行」是富商郭烏隆開店的地方。「仿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三進紅磚建築,當年可是迪化街最流行的樣式。「小樽手作珈琲店」今年入駐其中,二樓和一樓間的樓層板,留有早期方便投遞物資的運貨口,從二樓往下可俯瞰樓下的掌櫃狀況,相當有趣。原來建築洋式梯木扶手雖已腐壞,但修復過程中刻意仿造,讓當時的建築美學得以保留。
「郭怡美商行」外觀為大稻埕街屋經典的紅磚建築。

以前的洋式梯木扶手已損壞,修復時以仿造當持樣式重建。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