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基金講堂】主動型基金無法減低熊市損失

去年台股跌約18%,一般股票型基金落後大盤比率達87%。
去年台股跌約18%,一般股票型基金落後大盤比率達87%。
投資界有一種常見說法是:假如採用指數化投資,將對市場下跌毫無防備;市場跌,只能跟著跌。相對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可以視市場狀況機動調節,在下跌的市場持有一些現金,讓你虧少一點。
看似有道理,但實際情形呢?去年台股下跌,主動型台股基金是否跌得比市場少?統計去年全年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下跌18.68%,據投信投顧公會公布的2022基金績效評比表,分類為「一般股票型」的台股基金共98支,其中13支帶來勝過大盤的績效,其他85支則是落後市場,算起來跌得比市場還要多的基金比率高達87%。
而且績效領先大盤的那13支基金,有不少是同一支基金的不同股別,如排名第12跟第13的分別是永豐臺灣ESG永續優選基金的「年配」與「累積」二個股別。若把同一基金的不同股別合併,一般股票型台股基金在去年只有7支勝過指數。
這是特例嗎?表格列出台股近5個下跌年度,除了2015年只有15%的基金落後指數之外,其他4個年度,高達6成以上的基金跌得比市場還嚴重。所以,本文一開始的陳述,恐怕只是一種想像,想要依靠專業經理人的主動判斷來減低熊市的損失,不是一種可靠的做法。

報酬代價 下跌的威脅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