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6.11.27 06:00 臺北時間

【別再找工作!】「朝九晚五」才不正常! 零工經濟時代來臨

【別再找工作!】「朝九晚五」才不正常! 零工經濟時代來臨
打零工、賺外快,可能是越來越多人的工作常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最新報告,美國有四分之一的人,藉著「零工經濟」賺錢。
這種趨勢,以後還會更明顯。估計到2020年,在職場上大約有四成的人會是簽短期合約、非公司正式僱用員工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 worker)。

準備就業最重要的事:「別再找工作!」

《零工經濟》作者Diane Mulcahy主張打零工將是新世代職場生涯的常態。(畫面截自亞馬遜)
美國一名企業管理研究所的老師Diane Mulcahy被學生問到,準備未來就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她的答案是,最重要的是「別再找工作!」
這位老師,同時也是《零工經濟》(The Gig Economy)一書的作者。她的答案或許聽來有些奇怪,畢竟對讀MBA的學生來說,他們文憑重要的目的之一的就幫他們送上美國企業的金字塔頂端職位。
問題是,工作的定義和過去已經大不相同。
不管在中文或是英文裡,「工作」這個詞都存有一般習而不察的歧義。親友見面寒暄時問候「最近在做什麼?」「哪兒高就?」,通常問的是指在什麼公司擔任某個特定的職位。我們往往把做事情(work)和做工作(job)理所當然當成同義詞。
不過,把工作跟某個特定的工作場所、和特定的工作職稱連結在一起,其實是歷史的偶然產物。歐洲一直到工業革命之後,工作者才和雇主的關係綁在一起,有固定上下班的工作時間。而且直到二十世紀前,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自由工作者。

零工經濟(gig economy)

  • 零工經濟(gig economy) 通常是指自由工作者構成的經濟領域。他們透過網路連結和移動裝置的特性達成快速的供需匹配。
  • 主要工作模式包括眾包(crowdsourcing)和按需供應(on-demand)。
  • 零工經濟讓臨時職務成為常態,有研究預期到了2020年美國有四成的工作者是自由簽約人員。 這種短期工作模式興起於人力的可移動性增加、工作場所限制減少,因此工作與場所的關係脫鉤。
  • 它可能讓雇主與僱傭雙方都得利,自由工作者可加入全球各地臨時的工作,而雇主從更大的人才庫裡找到最好的人選。

數位移動科技驅動 職場結構新變化

如今的數位移動時代,職場的結構又重新出現變化,Mulcahy也提出了三個不找工作的理由:
第一點,全職的工作正逐漸消失中。
過去民間企業每年大概為美國多創造2%-3%的全職工作。在2000年的網路泡沫之後,增加比例降到了2%以下。到2008年,新增加的工作甚至低到不足1%,一直到2015年都始終維持在這個歷史的新低點。專家說,美國過去十年來就業人數的總成長,都是來自非全職的工作數增加。
全職工作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就業成長引擎停滯。新創事業(startups)一般認為是創造新就業的主要來源。過去新創事業一年可創造美國三百萬個就業機會,如今衰退至兩百萬。
而公司企業不僅沒有創造新工作職位,反倒刻意把工作(work)和職務(job)分開。比如說全職的記者職務如今越來越少,不過很多自由記者的工作仍很多。另外,企業裡像是行銷主任的職務,如今也變形到社群媒體的特約人員、外包的公關代理商、和行銷策略顧問。這些過去是公司內部的職務,在零工經濟裡就只是工作。
第二個理由,全職的僱員已經變成不得已的最後選項。
過去企業喜歡全職員工,如今有些公司卻開始主動避免雇用正職人員,儘可能用最少的正職人員來建立商業模式和公司營運。
正職員工是最昂貴也最沒有彈性的勞動力來源,這種特質讓美國企業和矽谷新創公司對它們興趣缺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仍延續著過時的勞動市場結構,讓企業為正職員工付最多的稅,一些福利和保障措施也僅限於全職員工,這代表更高的成本。因此雇用兼職人員和約聘人員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普遍。
第三,傳統正職工作的保障已經開始失效。
就業保障已經不如以往,過去全職員工可以得到優渥薪資紅利和退休保障的種種優勢越來越不再。相對之下,在零工經濟中包含了自我選擇、自律、彈性和主控權,都正好是全職員工較欠缺的。

四分之一美國人 收入源自零工經濟

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在他們訪問的4500名成年人受訪者當中,有24%的人在過去一年透過數位的「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賺錢。
「這些服務模糊了正式和非正式工作之間的界線。」皮尤研究作者Aaron Smith說:「大約稍稍超過半數的人基於財務上的原因非常仰賴他們從這些平台所得到的收入,不過有不少人把這個工作看成是一種嗜好,或只是用來消遣打發時間,而不是當成『真的』工作或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得到一個好職位,不如做好一個好工作

「人們以朝九晚五的工作來謀生,這種說法如今越來越像是個迷思,而不是事實。」 "The 9-5 job is becoming more of a myth than the reality of how people make their living.”
另一份麥肯錫十月公布的報告也有類似的結果,在歐美的就業年齡人口中,大約有20%-30%的人以某種方式參與了零工經濟。
根據麥肯錫的估計,在美國與歐盟目前自由工作者總數可能高達1億6千萬人。過去傳統中認定打零工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不過報告中顯示在零工經濟中,有七成的工作者是出於自願的選擇,有三成是因為經濟上的需求。另外,自願選擇零工的人,相對於基於自己選擇在職場擁有傳統職務的人來說,他們對自己的職涯(work life)也普遍有較大的滿意度。這顯示選擇「自由工作者」不單純是出於金錢的動機。
這兩份報告說明零工經濟正在改造就業生態。
因應這種變化,或許找一份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不再是必然的常態。工作的定義流動,所謂正職收入與業外收入已經越來越難區分。所以MBA老師會建議學生「別再找工作」,而是要學著培養心態和技能,在獨立工作的新生態裡獲得成功。
參考資料:
One quarter of Americans make money from the gig economy (Mashable)
Why I tell my MBA students to stop looking for a job and join the gig economy (哈佛商業評論)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