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7.03.20 17:04 臺北時間

打擊假新聞德國祭重罰--要罰的是社群媒體

2017年2月27日,德國杜塞多夫「玫瑰星期一」嘉年華遊行中,以打擊網路假新聞為主題的花車。(東方IC)
2017年2月27日,德國杜塞多夫「玫瑰星期一」嘉年華遊行中,以打擊網路假新聞為主題的花車。(東方IC)
假新聞和仇恨言論隨社群網路四處擴散,許多國家政府(包括台灣)研擬對策要立法規範網路的不當言論。
德國政府認為,散播不實言論的人固然該罰,提供平台的社群網路更該為網站管理不當負起責任,因此準備對這些來自矽谷的科技巨頭們祭出重罰。有人說這是箝制媒體自由,也有人認為這將是歐洲政府和美國企業的正面衝撞。

對抗假新聞 德國擬立法重罰社群媒體

假新聞在社群網路時代方興未艾,德國決定採取行動。
上個星期德國政府提出計畫,要制定新的法律,要求臉書這類的社群網絡儘快移除謠言、中傷或是威脅恐嚇的貼文。

起草的法案,為社群網路運營者處理用戶的抱怨和要求他們刪除涉及犯罪內容,設定了遵循的標準。
未能遵循法令的社群媒體,最高可處罰五千萬歐元。而公司在德國負責主管,最高則可處罰五百萬歐元。
德國對於毀謗、煽動犯罪、和暴力威脅這類的仇恨言論,原本就有全世界最嚴格的法令。任何否定大屠殺存在或煽動對弱勢族群仇恨的人,都可能面臨監禁的刑期。如今更準備修改法令,讓規範配合社群媒體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
在2015年底,德國向臉書、推特、谷歌、和YouTube施壓簽署行為規定,其中包括社群媒體必須承諾在24小時內,刪除出現在網站上的仇恨言論。
不過目前為止,社群網站配合政策的成效不彰。根據德國司法部青少年保護機構公布的調查發現,YouTube對於網站上不合法的內容,有九成可以在一個星期之內移除,而臉書只能刪除或封鎖39%被德國視為犯罪的內容,推特更只有1%。
而草擬中的法律,將把刪除違法內容這份規定變成法律上的義務。社群網絡的經營者必須定期報告遭投訴抱怨的數量、同時改進網站,讓用戶更方便投訴不當的內容。 
今年一月,臉書宣佈與德國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Correctiv結盟,承諾在「幾個星期內」更新它在德國的平台,以降低假新聞散布的機會。

「一批極度富有的新階級在美國的西岸興起,而他們思想與性靈的源頭卻是1960年代反對物質、反對主流文化的激進主義。」
在德國政壇,許多人擔心社群媒體假新聞和種族主義的內容,可能在今年的選戰中影響大眾輿論。不過如果想在九月大選之前通過這項法律,政府的行動可能要加快腳步。
除了選舉的考量之外,也有人解讀成這是歐洲政府向美國企業的宣戰。畢竟美國科技業近年來在中國以外的全世界各地區開疆闢土,對歐洲各國的網路業和媒體產業都帶來相當大的衝擊。

崇尚個人自由的矽谷文化

不過,另一方面,這也可能美國矽谷的數位科技不斷擴展的過程中,第一次遭遇到正面的反擊,同時它也反映著歐美兩地文化和政治上的差異。
BBC的媒體編輯Amol Rajan在他的專欄文章裡就提到,矽谷科技業不像其他美國「傳統」企業在產業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遭遇強大的反彈和抵抗,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生產模式迥異於傳統「資本-勞力-價值」交換的模式,以及孕生這些公司的企業文化。
他認為數位科技的發展,或許我們時代裡最令人玩味的矛盾。
他說:「一批極度富有的新階級在美國的西岸興起,而他們思想與性靈的源頭卻是1960年代反對物質、反對主流文化的激進主義。」
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是佛教徒。谷歌的企業座右銘是「不為惡」(Don’t be evil)。而臉書的創辦則帶著熱切的使命,想要建立一個更加開放連結的世界,依循人性、打破藩籬。或許是這種企業文化裡的道德因素,讓矽谷這些最大的公司在不斷擴張版圖的過程中,沒有遭遇重大的批判和反彈。
蘋果的賈伯斯與臉書的祖克伯格有這類的人生哲學。(檔案照片:東方IC)
過去如「占領華爾街」這類反抗資本主義政商權力結構的運動,曾經把矛頭指向科技界的億萬富豪們,因為越來越多人開始理解到,和傳統類型的企業家比起來,這些科技業雇用的勞力相對而言非常的少。結果是他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分配給了它的勞動力。
另一個常引發批評的是隱私權的因素。人們已經知道,谷歌和臉書這類公司掌握了大量的數據,其中包括了我們許多的個人資料,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在我們不知情的狀況下主動奉送的。隱私的侵害對我們的公民自由已經造成了莫大傷害。
科技業雖然累積巨富、侵犯隱私,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未出現聲勢強大的反矽谷運動。一部分原因或許是道德訴求上的不足。因為這些聰明而且具有獨特創新的公司,大大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幾乎沒要我們付一分錢。
Amol Rajan在文章裡舉了個簡單的例子。你如果想號召群眾對谷歌發動抗議,當你一想到可能需要用到gmail聯絡動員,找尋抗議活動地點又得用上Google Map,恐怕你對谷歌的恨意頓時消散了不少。

矽谷科技巨頭 面臨歐洲政府的反撲

不過,從德國準備立法箝制社群媒體,或許反映了一般大眾對於「科技是好的」的心態,現在終於慢慢出現改變。
德國對於假新聞的散布特別的敏感。過去納粹的歷史經驗讓德國對於仇恨言論的散步特別戒慎恐懼,這和美國把憲法第一修正案視為不容侵犯的天條,主張暢所欲言的言論自由大不相同。此外,相對於英美媒體充斥腥羶色八卦小報,德國媒體相對極為枯燥乏味,這讓假新聞更有機會在社群網絡大行其道。
另一方面,歐美的政治文化也存在著差異。數位的科技新貴們,在政治上往往是放任的自由派。他們相信要解決社會的問題,透過創新和科技比政府更加有效,對政府則保持較為懷疑的態度。
相較之下,德國人則相信規範的力量。德國人相信具備足夠智慧和能力的政府,可以透過有效的立法緩解社會的問題。所以他們願意採取懲罰式的行動,正面迎擊這些跨國科技巨頭。
參考資料:
Germany plans to fine social media sites over hate speech(Reuters)
Do the technology giants finally face a backlash?(BBC)
更新時間|2023.09.12 17:1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