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7.03.21 11:09 臺北時間

【兄弟是三小】廟公父子盜賣七千坪土地 包公和三百信徒流離失所

【兄弟是三小】廟公父子盜賣七千坪土地 包公和三百信徒流離失所
天理何在!在許多歷史故事中,包拯是星宿轉世,可以日審陽、夜審陰,不懼權貴替百姓討回公道,雲林縣四湖鄉主祀包青天的三條崙海清宮更是民間信仰中心,可惜神話終究只是神話,現實生活中的信徒始終等不到包老爺為他們主持公道。
40年前,13名來自雲林四湖的包公信徒,聽信同鄉的蔡子琴所言,共同出資七百萬在五股購買超過7000坪土地,信徒建造「青天宮」延續原鄉信仰,推舉蔡子琴當廟公,土地也借名登記在他名下,信徒們胼手胝足在異鄉共創家園,現有約300人居住。
但蔡子琴父子盜賣土地,信徒接獲拆屋通知才知道長年心血付諸流水,連包公神尊都將流離失所, 現只盼司法能還他們公道,別讓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居民無家可歸。
在青天宮附近居住了近四十年的蔡河彬,講起當年和雲林同鄉一起在台北打拚的歷程,感觸良多。
3月的上午,青天宮旁早春的櫻樹已開了花苞,但本刊記者造訪時,信徒們沒有心情欣賞這片春光爛漫,因為他們連下個月要住哪都不知道。
新莊和平里里長蔡河彬在青天宮附近居住近40年,他帶著本刊記者進到廟裡,一點一滴地介紹此廟從無到有的過程,近年才剛翻新的雕龍畫棟可看出信徒的虔誠,然而,原該莊嚴肅穆的廟宇卻被掛上寫的「抗議」、「還我家園」的重重白布,也反映當地居民將流離失所的無奈和悲憤。
「我們都是異鄉相逢的同鄉人,鄰居的感情就像家人。」蔡河彬看著宮廟的一磚一瓦,回憶年輕時隻身來到台北的艱辛歲月,他說,即使當時再怎麼苦、怎麼難,總有對包公的信仰支撐。好不容易和同鄉故識一起買地蓋廟,大家也在附近安身立命。
「大家工作時一起辛苦,廟會時一起慶祝,生活了快四十年的家卻被惡人貪心給毀了。」蔡河彬說,多年來,同鄉們互相扶持、共同打拚,原以為找到終生落腳之處,辛苦一輩子的他們正要開始享清福,但突如其來的拆屋通知卻摧毀了平靜時光。
蔡河彬口中的「惡人」就是青天宮前任廟公蔡子琴,原來在40多年前,13名同樣來自雲林四湖的青年在台北相逢,蔡子琴當時在三重的包公廟擔任住持,當時大家都沉浸在「他鄉遇故知」的感動中,沒有一個人對蔡子琴有任何防備。
40年前集資購買的土地,遭廟祝父子偷賣,蔡河彬(前)和當年一起打拚的同鄉兄弟們,耗盡家產打官司,仍討不回公道。
1976年,蔡子琴藉口「包公顯靈」,指包老爺希望北上守護在異鄉的信徒,於是提議一起買地,建廟之外,同鄉們還可以在附近蓋房成家,並預計成立商店街、圖書館和公園,蔡子琴畫出「完整生活圈」的大餅,宣稱能在台北重現故鄉人情,包含蔡河彬在內的13人不疑有他,投入畢生心血加入買地計畫。
在那個平均薪資只有5000元左右的年代,蔡河彬等人又是貸款又是抵押,湊齊700萬元購買五股更寮一帶共7225坪的5筆土地,蔡子琴另外又募款建廟,其他人則推舉「誠懇又虔誠」的蔡子琴為廟公,並將土地借名登記於他名下,正當這些雲林來的老實人享受「有蓋頭安身」的喜悅時,噩夢才正要開始。
所謂借名登記其實是台灣早期行之有年的作法,在法律上來說,就是土地所有人雖然登記為蔡子琴,但他徒有其名,真正出錢的是蔡河彬等人,房屋建照、土地使用甚至稅金繳交都是他們在負責,但同鄉的信任也給蔡子琴鑽漏洞的機會。
「大家也是傻,有人來搭圍籬才知道受騙。」蔡河彬說,1980年代,大家原以為一切都塵埃落定,沒想到竟有人來圈地鑑界,當地居民一問之下,才發現蔡子琴竟盜賣其中4筆土地,只留青天宮在的那塊,他更拿著盜賣得來的錢跑回四湖老家買屋蓋房,居民一氣之下,向蔡子琴提出訴訟。
當時法院判決蔡子琴確有詐欺行為,判刑3年外,更要求他歸還信徒700萬元買地金,但蔡子琴與居民協商,希望歸還最後一筆2千多坪的土地以替代買地金,善良的信徒決定再相信他一次,於是要求蔡子琴簽訂契約書,但到地政事務所登記時,蔡子琴又臨陣反悔,土地依然無法回到信徒手上。
五股青天宮祖廟源自雲林三條崙的海清宮(圖),供奉包公為主神。(翻攝三條崙海清宮閻羅天子包公祖廟臉書)
蔡河彬說,當時大家又急又氣,想再次對他提告,但買地和不斷的訴訟已讓不富裕的眾人手頭吃緊,實在難再負擔律師和法院費用,加上蔡子琴入監服刑後沒多久便病亡,眾人以為糾紛會隨著他的離世而消失,沒有法律概念的大家便將此事拋諸腦後,繼續每天忙碌而踏實的生活。
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蔡子琴之子蔡樹鴻繼承2千多坪的土地,3年前竟循父親歹路,將市值超過5億元的土地以3000萬元低價賣給地王不動產投資顧問公司,眾人直到收到拆屋通知,才知道腳下踏著的家已是他人所有。
蔡河彬說,這2年多來,眾人集資向蔡樹鴻和「地王」提出告訴,但法院翻出過往判例,認為蔡子琴當年已歸還700萬元,土地自屬他所有,子承父產沒有問題,「地王」則是正當買賣,程序沒有違法。
「大家都說同情我們,但同情有什麼用?」蔡河彬說,每次開庭時,法官都會表示對他們「十分同情」,但一切得依法行事,眾人花費數百萬元訴訟費用卻不見結果,更讓大家把僅剩家產幾乎耗盡,只好放棄法律行動。但「地王」並沒有要放過這些可憐的信徒,反向他們提告,要求居民拆屋還地。
「有人離開就活不下去,這叫他們怎麼搬?」蔡河彬說,住在這裡的居民多半年紀老邁且經濟狀況不佳,還有人當年是靠向錢莊借錢才有買地的錢,如今還沒完全還清,拆屋等同斷他們生路,「與房子共存亡是大家最後的想法。」
年過80歲的王老伯是青天宮附近年紀最大的住戶,同時也是青天宮的第一代乩童,本刊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在為包公神像上香,長年的重聽讓他不清楚記者的提問,唯獨「包公」二字讓他的眼中綻放光芒。
「我以前是做生意的,有一天被說生帶天命,只好替包老爺做事。」他用濃厚的口音敘述他被指派為乩童的過程,想到過往代天行事的歲月,他露出淺淺微笑,在他心中,包公不像是遙不可及的神,比較像剛正不阿的老闆,但被問到要搬去哪時,王老伯的笑容僵在嘴角,取而代之的是漫長沉默。
王老伯說,家裡現在靠在工地上班的兒子支撐家計,孫女年幼正是在花錢的時候,一家老小只依靠一份薪水過活,他更不能理解自己辛辛苦苦拚出來的房子和土地竟一朝變成別人的地方,「你說,我能去哪?」
蔡河彬說,現在的這塊地居住超過300人,平均年齡超過70歲,多的是無依無恃,靠鄰居互相幫忙度日的長者,現只盼包老爺能睜開雙眼懲罰惡人,也期盼司法能還他們真正的公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