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7.03.24 22:52 臺北時間

倫敦恐攻 法德感同身受 歐洲右派民粹政黨會因而坐收漁利嗎?

3月23日,柏林布蘭登堡大門點亮英國國旗顏色,表達對倫敦的支持。(東方IC)
3月23日,柏林布蘭登堡大門點亮英國國旗顏色,表達對倫敦的支持。(東方IC)
在聞名全球的地標大笨鐘之下,決心釀成傷亡的激進份子漫無目的的濫殺、國會大廈被迫封鎖…
這兩年來,繼巴黎、布魯塞爾、尼斯和柏林之後,倫敦成了又一個被恐怖主義烙下傷痕的歐洲核心城市。今年法國和德國都將舉行大選,義大利也可能將提前選舉,最新這起恐攻是否會拉抬極右派的聲勢,讓他們更能高喊「歐洲陷入危機」呢?
擷自CNN,顯示歹徒犯案路線圖,先駕車衝撞西敏橋上行人,然後撞進國會護欄。
「這絕對會在法國和德國引發共鳴,」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Mark Leonard說,「這已成了一種固定模式,是整串鏈條中又一個環節。」
不過,分析家認為,反移民、反穆斯林的極右派坐收漁利的可能性不高,因為許多歐洲選民即使憂心恐怖主義,基本上卻也接受了偶發的恐怖攻擊無可避免,尤其當事發地點在自家邊界之外,且傷亡相對有限。
當然,萬一德法再次發生大規模恐攻,對政治版圖仍可能有戲劇性的影響,但隨著多個歐洲國家的警方和反恐情報機關加強追蹤和邊界管制,加上伊斯蘭國在敘利亞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激進份子策動類似兩年前巴黎大型恐攻案的能力,似乎已大幅被削弱。倫敦的案子符合近期傾向於沒有組織性的攻擊模式。
倫敦恐攻案兇嫌已確認是馬肅德(Khalid Masood),52歲,本名Adrian Elms,出生於英國肯特郡,後來才改信伊斯蘭。

小罪犯變激進「聖戰士」?!

倫敦警方證實恐攻嫌犯是52歲的馬肅德(Khalid Masood),圖為他遭到警方開槍射擊後,接受急救。(翻攝網路)
18歲起,馬肅德便陸續因傷害、持有攻擊性武器或違反公共秩序等罪名被定罪,曾涉及「暴力極端主義」,但情報機構MI5的調查顯示,他扮演的是邊緣性小角色,被認為不具威脅性。在22日突然駕車衝撞路人之前,他並未在調查人員的追蹤範圍內,也無情資顯示他有意發動攻擊。
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立即聲稱自己是幕後主使,並稱馬肅德為「追隨者」,是名「英雄」。但反恐專家解讀,這不必然表示馬肅德和IS有任何直接關連,只是可能受到其煽惑。
英國安全單位狐疑的是,馬肅德是在何時變得極端化,為何從小型犯罪,蛻變成激進的伊斯蘭「聖戰士」,他們錯過了什麼跡象?
在2015年巴黎恐攻主嫌之一阿巴伍德(Abdelhamid Abaaoud)的手機中,警方發現伯明罕、倫敦等城市中,泰晤士河、夜總會和酒吧的照片,顯示過去兩年來,伊斯蘭國一直伺機想在英國策動大規模恐攻。
恐怖攻擊後,倫敦國會大廈外警方仍嚴加戒備。(東方IC)
英國方面公開表示,自2013年7月以來,已成功阻撓了13起計謀,其中至少有兩起屬於大規模行動。
顯然在英國策動大規模攻擊,困難度較高,因為英國的邊界管制和槍枝管制,都比歐洲多數國家更為嚴格,英國的反恐成效也相當卓越。
「我不會直截了當地說,這反映了當局重大的成功,」英國智庫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國際安全研究主任Raffaello Pantucci說,「但策劃者在英國很難取得槍械,或找到其他方式,也是事實。」
倫敦警察廳研判,馬肅德是單獨犯案,但在案發數小時之內,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已在伯明罕和倫敦逮捕了八人,罪名是疑似準備發動恐怖攻擊。
馬肅德的犯案工具是一輛租來的休旅車和刀子,隨處可見,大家心知肚明,這幾乎是防不勝防。

恐怖威脅 無時無刻不在

「用一輛汽車或卡車殺死一群人,簡直太容易了,如果你不在意這些人是誰,」歐洲外交委員會的Jeremy Shapiro說,「某個人受到某種意識形態激勵而做出傷害,幾乎無可避免。」
巴黎策略研究基金會(French 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資深顧問François Heisbourg也說,「歐洲人明白,這是個國際性問題…這若對法國的選舉造勢有任何重大影響,我會非常訝異。」
就連反穆斯林的法國極右派總統候選人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也沒有趁機大做文章,她接受費加洛報(Le Figaro)訪問時說,「再一次,恐怖主義在歐洲心臟發動攻擊,在歐洲首都,受害者包括年輕法國人,這殘忍地提醒我們,恐怖主義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威脅。」
去年柏林聖誕市集也發生大卡車衝撞行人的恐怖攻擊,但觀察家說,德國人的反應平靜地讓人吃驚。
倫敦人在特拉法加廣場點起許多白蠟燭,悼念死難者。(東方IC)
《明鏡周刊》的分析家Christoph Schult表示,「在一天之內,德國人的生活就大致回歸常軌,因此倫敦這起事件可能更不會強化人們不安全的觀感。有些人可能會對恐怖主義感到不安,也可能聯想起難民危機,但他們認為政府處理的不錯,這世界上就是有些狂熱份子,你還能怎麼辦?」
比利時智庫布勒哲爾研究所(Bruegel)主席Guntram Wolff也說,「人們並不覺得民粹政黨在反恐上能做得更好,而且政府也已做出回應。」
事發隔天,數百萬倫敦人重返工作崗位,首相梅伊帶頭傳達「我們不害怕」的訊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學校課業後,大家集體來到特拉加法廣場,向全世界宣示不服輸的氣魄,不讓一起「毫無道理的悲劇」,打亂他們的步調。
「我們倫敦人今晚團結在一起,緬懷那些因昨天的恐怖攻擊而失去的生命,與受到影響的所有人,但也要釋出清楚的訊息,倫敦人絕不會在恐怖主義面前低頭,」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告訴現場群眾。
自己的母親也在攻擊中受傷的Patric Johnson也說,「這不會打倒我們,我們很堅強,7月7日(2005年7月7日的倫敦地鐵爆炸案),他們沒有打倒我們,這次也不會。」
參考來源:紐約時報、獨立報、CN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