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04.06 12:20 臺北時間

【好書遺珠】2017年第一季推薦書單

從去年11月起,「 鏡週刊」書評委員以每周一本新書的深度書評,為讀者深讀、精讀當月的優質好書,然而浩瀚書海,一本本鋒芒嶄新、匠心獨運的新書,或巨構雄渾、或趣味簇新,總仍有來不及相遇或錯過的遺珠之憾。鏡傳媒書評委員特以每三個月為一季,每季推出前三個月的「好書遺珠」,以短評形式提綱挈領,提供讀者值得一讀、不讀後悔的推薦書單。

黃宗潔推薦:

《無聲證人:血腥迷人的近代法醫史》(Silent Witnesses: A History of Forensic Science)

  • 作者:奈傑爾・麥奎里 (Nigel McCrery)
  • 出版社:臉譜
《無聲證人:血腥迷人的近代法醫史》(Silent Witnesses: A History of Forensic Science)
透過歷史上若干迷人且駭人的重大刑案,本書不只爬梳了兩世紀以來的鑑識科學史,同時也訴說著漫長的人類犯罪(心理)史。不到百年之前,兇手仍會為了擔心死者的視網膜上會映照生前最後的影像,而毀去死者雙眼;壽險保單的普及與取得毒藥的便利,則讓維多利亞時期成為下毒的全盛時期……。不過,本書固然呈現了人類欲望與愚昧驅使下的種種黑暗暴力,但作者企圖展現的,是鑑識科學如何鍥而不捨地讓「無聲證人」說話,讓死者與無辜的疑犯沉冤得雪。正如作者所強調的,「身分鑑識的歷史,就是個體獨特性的歷史」。自法國科學家貝提庸(Alphonse Bertillon,1853-1914)基於沒有兩個人的身材會完全相同的信念,發明人體量測學以來,從指紋鑑識、血液分析到當代的DNA科技,鑑識技術不只是尋找真相的技術,也是一場尋人之旅。本書末章,透過作者參與破解的末代沙皇之女「真假公主」一案,與理查三世遺骸的確認,更讓DNA聯繫了生者與死者,過去與現在。證人或許無聲,但從不說謊。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How We Go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 作者:史蒂芬.強森 (Steven Johnson)
  • 出版社:麥田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How We Go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有別於傳統科技史的視野,《我們如何走到今天?》作者以六種和人類生活密切的面向:玻璃、製冷、聲音、乾淨、時間與光的相關發明切入。透過「長鏡頭」的探究方式,將這些看似不同格局與層次的主題並置,說明歷史上的各種「蜂鳥效應」——新器物的發生所造成的改變,除了直覺可以想像的影響之外,往往還伴隨著許多最初無法預料的變化:例如製冰技術如何影響了當代的城市景觀與人口流動。另一方面,他也提醒我們如今身處的世界並非那麼理所當然,輕鬆擁有乾淨水源的現代人,或許很難想像芝加哥最早試圖改善城市汙水問題的方式,是把整棟建築物用螺旋千斤頂抬起來。但作者的目的並非在於讚嘆科技的進步與人類的偉大,相反地,他強調「構想基本上是其他諸多構想組成的網絡」,所有發明都必須在科學、概念、工具各種條件都「臨近可能」的情況下才會成立。換言之,歷史事物之間環環相扣且複雜交錯,透過本書的宏觀視野,讀者當能以不同眼光重審人類文明的追求與代價。

傅月庵推薦:

《王城如海》

  • 作者:徐則臣
  • 出版社:九歌
《王城如海》
徐則臣1978年生,屬於「後文革」作家,呱呱墜地起便已是「改革開放」年代。此輩作家到底有何本事?解放了什麼?或說特色在哪裡?《耶路撒冷》是他的成名作,一枝筆寫活了大運河邊出發的北漂族,也讓人看到了他的才情,既批判也繼承了上一代的寫實主義,有他們的細膩,卻沒有他們的濫情——很冷靜,一點不糾纏。
《王城如海》講北京,「萬人如海一身藏」,如何而能找出藏身的那個人,霧霾茫茫,卻也是根線,一拉一個人,一拉一種命運,拉了又拉,故鄉的清風吹起,霧霾一陣陣散落,真實人性都跑出來了。——一本一個台階,你看得出作家的成長,無論敘事技巧,無論剪裁鋪陳,事情正在發生變化,要說徐則臣是特別值得期待的中國作家,我舉手贊成!

《探路》

  • 作者:王定國
  • 出版社:印刻
《探路》
「同樣都是寫作,散文要比小說難,難在使我不自由。如果小說是看他人,散文無疑就是找自己,找自己何其難……」
2013年以來,幾乎是以一年一本小說的速度,囊括台灣各種文學大獎的王定國,終於也寫出了30年來的第一本散文集《探路》。書中50篇文章談及童年、家人、求學、朋友、工作,乃至愛情、生活種種。文字簡潔清朗,行文多姿,。對於瞭解這位曾經「中途下車」,再度回到駕駛座即高速飆行的「神秘小說家」,毋寧是一個理解的入口。
王定國的小說寫得跌宕出奇,平靜的湖面下波濤洶湧。他的散文仍可見出這一特質:說出來的都夠吸睛,沒講出來的很耐人尋味。「電影是以餘味定勝負的。」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說,若果散文也如電影創作,王定國顯然是在勝利組這一方。

陳栢青推薦:

《女子漢》

  • 作者:楊隸亞
  • 出版社:九歌
《女子漢》
有一種形狀沒有形狀,有一種性別很難區別。可能是《藍色大門》的桂綸鎂,是《金枝玉葉》的袁詠儀,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少男系少女,那些中性的,短髮少年臉蛋,兩顆眼睛瞪得好大,很男孩子氣,性別不是不分,而是還很透明。楊隸亞的散文《女子漢》給了他們一個名字,也便讓他們從此有了故事。歷史很早以前就開始寫,但現在才是創世紀。所謂「女子漢」當然不是全新物種,可是需要從前未能有的世代之心才想到去捕捉,去賦形。《女子漢》裡無論是性別裡的曖昧猶疑、莫能名之種種青春氣質,或女性身體裡鋼筋一樣的硬核蕊心,乃至日常大氣裡浮游的小小瘋狂,既寫出沒有的,又寫有的,寫女子與漢子,寫交界處,把交界寫成轉折。從轉折裡,意外能感受到交界。

《你一生的預言》(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 作者:姜峯楠
  • 出版社:鸚鵡螺文化
《你一生的預言》(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與其強調台灣移民美國第二代,不如說姜峯楠是地球向宇宙進軍的又一代。小說家至今發表不到二十篇小說。寫不可測之神祕、外星來物、時空旅行……每篇小說都星雲旋轉自有內在的引力與規律,「是一個世界的規模」,奇想天外,又在情理之中。變防不測,殺得人措手不及,回頭想饒有深度。他又一次讓科幻小說成為發射器,在地平面上因為字的排列與情節的推進,在某一個心神激盪的臨界點,你飛昇看到「外面的世界」,那樣的空透、幽懸,而我們是漂浮暗空中小小的籽……
p.s.希望台灣出版社能把他目前的作品都出完。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Walk Through Walls: A Memoir)

  • 作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 出版社:網路與書
《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Walk Through Walls: A Memoir)
「我對他們太新奇了……他們不停來抓我的鼻子,我問為什麼,翻譯說你的鼻子太大了,似乎有保證生育的功效,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那看起來就像陰莖一樣。」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自述他自己去中國,那像個譬喻,他的一生就是一種表演。他的自傳早在還沒寫之前就在寫,以肉身為紙,他表演火燒,讓刀戳,針尖一樣細細密密以痛苦挑戰附寫在人類潛意識裡的恐懼,那是人類的極限,是藝術的進境,也是止境。這本自傳多坦承,讓痛成為一種挑逗,而愛變成一種挑釁。寫痛苦,也寫關係裡的愛,又讓兩者交錯互換。終究「人類害怕簡單的東西,害怕死亡,害怕受苦……這就是我所有的表演,把恐懼展示給觀眾,利用他們的能量將我的身體推到極限,在這過程中,我將從自身恐懼中釋放出來,隨著這件事情發生,我變成觀眾的鏡子」,這女人不是屌面人,她比屌還屌。她自身就是心臟高歌抖顫唱成的華麗歌劇。你不知道剖出來多痛,多美。每一次跳動有多釋放。

賴香吟推薦:

《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Amsterdam: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Liberal City)

  • 作者:羅素・修托 (Russell Shorto)
  • 出版社:八旗文化
《阿姆斯特丹:一座自由主義之都》(Amsterdam: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Liberal City)
從個人日常生活與身邊人物開始,帶出整座城市的情調與個性,不經意間又信手拈來史料,從十七世紀世界貿易之都的繁華,寫到納粹,寫到今日移民與伊斯蘭議題。圍繞著阿姆斯特丹,探求「自由主義」思想變遷,本書談宗教,談藝術,講經濟,講政治,但讀起來並不吃力,作者善於將個人生命史織進大歷史敘述,故事與觀點兩相揉合,文體頗有新意,讀來愉快。就知識好奇,台灣與阿姆斯特丹亦有淵源,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船開到安平,建立了熱蘭遮城,台灣島史有些謎團得參照荷蘭時代。同為臨海小國,如何在限制下求新求榮,勇於開放與包容,荷蘭經驗應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重構二二八》

  • 作者:陳翠蓮
  • 出版社:衛城出版
《重構二二八》
解嚴以來,二二八調查與研究,雖有啟動,但論資料與觀點,仍受侷限,幸而時間換來文件解密,人心鬆綁,各界意見、史料逐漸匯聚。《重構二二八》作者以長年治史專業,嫻熟考證、爬梳大量新舊資料,橫向加入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局勢,縱向引入中國統治模式分析,讓歷來著眼於島內政治失能的研究,多了東亞時空的立體感,揭露各有立場的盤算,但也有算計不到的變動,以至於無論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個人與族群,都難免於歷史浮沉、被擺佈、傷害的命運。愈赤裸的史料愈需要冷靜凝視,希望新材料召喚新對話,歷史澄清過去是為了未來。

書評委員簡介:

黃宗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學士、國文學系碩、博士。長期關心動物議題,喜歡讀字甚過寫字的雜食性閱讀動物。著有《生命倫理的建構》、《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傅月庵: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陳栢青:1983年台中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作品曾入選《青年散文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兩岸新銳作家精品集》,並多次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獲《聯合文學》雜誌譽為「台灣四十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小說家」。曾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以此獲九歌兩百萬文學獎榮譽獎、第三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銀獎。另著有散文集《Mr. Adult 大人先生》(寶瓶文化)。
賴香吟:台南市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東京大學。曾任職誠品書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九歌年度小說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等。著有《其後それから》、《史前生活》、《霧中風景》、《島》、《散步到他方》、《文青之死》等書。小說《文青之死》獲得2017年吳濁流文學獎。

2016年鏡傳媒好書深度書評:

2017年鏡傳媒第一季好書深度書評: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