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7.04.13 10:59 臺北時間

打鐵世家兄弟鬩牆 請地方人士阻擾弟弟開店

王金磚創立的金日用打鐵店,傳給4個兒子在北台灣開支散業,直到1961年,王崇德出生那年,王家才分家。
王金磚創立的金日用打鐵店,傳給4個兒子在北台灣開支散業,直到1961年,王崇德出生那年,王家才分家。
事實上,現今日日用打鐵店對面,才是早年王金磚的起家厝。育有5子的王金磚,除了3子從事糕餅業,其餘4個兒子皆傳承打鐵祖業,直到1961年,王崇德出生那年,王家才分家。
本店「金日用打鐵店」由長子和身為么子的王崇德父親王叔明合夥,老二則在附近開設「金正用打鐵店」,老四於士林開設「士林金日用打鐵店」,打鐵世家在北台灣開枝散葉。
人家分房子、分錢,我爸只分到債務,還說有道理!
王崇德說:「我爸是家裡5兄弟最小的,當時一分家,順理成章看誰在哪邊做,店面就分給誰,我父親沒分到房子,還分到5萬元債務,我們一家就暫時寄住在祖厝的閣樓上。」
「人家分房子、分錢,只有我老爸分到債務,民國50年(1961年)的5萬元很大欸!」王崇德苦笑。雖然有債務壓力,但大伯與父親相差20歲,父親總是告訴他,自己等於是被哥哥們養大的,負擔債務「他覺得這還是有道理。」
1978年,王崇德的父親王叔明與大哥拆夥另立門戶,祖店金日用打鐵店(左)因故搬到日日用(右)隔壁。
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進入工業社會後,農具需求銳減,取而代之的是少量的鐵製機械產品,新莊打鐵街開始出現自然淘汰。
我們造訪的這天,王崇德正在磨建築工用來打碎牆面的破碎機電鑽頭,他說:「鑽頭用鈍了,他們就會拿來讓我打尖一點,一支工錢30元,打鐵業沒那麼好賺了,又太辛苦,後代沒人想接,以前幾十家打鐵店都沒了,我們家只剩下我在做。」
上一輩逐漸凋零,王氏打鐵業的3家分店,僅存新莊本店「金日用」。1978年,接手大伯事業的堂哥,不願再和王崇德一家合夥;拿了4萬元拆夥費的王叔明,只好慢慢存錢,後來才在本店對面購屋。
分家後開店,大伯找地方人士來阻撓,還好老客人聽到打鐵聲跑來。
提起往事,王崇德相當感慨,「剛開始搬過來我爸還不敢開店,怕被誤認要跟家族打對台,我媽只好去批了一些現成的鍋碗瓢盆賣,後來因房子後面的圳溝填成路面,我爸才重新開店打鐵,並將店面設在後頭,不要跟他面對面。」
早期手工打鐵時代,師傅通常得2人一組,一人拉著風箱控制火勢,另一人敲鎚打鐵,為了養活一家,王叔明決定買跳動鎚床,加速鍛造加工時間。只是,王叔明手藝巧,擔心生意被搶的大哥發現王叔明重操舊業,表態要花錢買下王叔明的機器,最後甚至找上地方人士,要求王叔明不要開店。
王崇德開工前必定先拜爐公,祈求一天工作平安順利,上頭「風搖寶樹開,火旺金花發」的字句,是祖先由福建渡海來台時傳下的。
「我大伯說你們那台機器花了多少,我就多少錢買下來。」王崇德說:「後來地方人士一來就說:『你大哥叫我要你們不要開店。』但連他都說這沒道理,怎麼能叫人家不要開店?你要生存,人家不要生存?最後他說:『我只是幫忙傳話,要聽不聽隨便你。』」
王叔明的店背向熱鬧的新莊街,面向剛填好的圳溝,初期幾乎沒人上門,加上大伯一家總是告訴來本店找王叔明打鐵的客人「師傅退休了」。王崇德說:「當時一天賺不到2百元,真的是咬牙在做。」
所幸王叔明的堅持很快得到回報,王崇德說:「有老客人在附近聽到打鐵聲就跑來找,問我爸怎麼跑過來這裡?不是退休了?」在老客人一傳十、十傳百下,生意終於穩定,王叔明也將店名另取「日日用」,意即每天都用得到。
此外,王叔明也親自設計盾牌造型的店徽,烙印在每一把日日用的刀具上,「我老爸想,反正大家都不知道我在這裡,乾脆主動出擊拿去寄賣,刀具上面都有我們的mark跟電話。」
為了拓展知名度,王崇德的父親王叔明創立日日用後,設計盾牌造型的店徽,烙印在每一把日日用打製的刀具上。
他又說,沒想到,後來堂哥一家搬到日日用隔壁。堂哥病逝後,目前本店由堂嫂經營。王崇德對家族往事點到為止,他說,目前全台打鐵業大多改由機械操作,北部的手工打鐵店僅剩不到十家,日日用則是新莊僅存的手工打鐵業。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