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4.10 15:11 臺北時間

【專訪】《一念無明》 一切成功源自金馬獎

《一念無明》導演黃進(右)與編劇陳楚珩形容兩人的合作像是「輪流落水」。
《一念無明》導演黃進(右)與編劇陳楚珩形容兩人的合作像是「輪流落水」。
去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最佳新導演獎得主黃進領獎時向編劇/女友Florance陳楚珩表白,「編劇是電影的靈魂,而她就是我的靈魂」,不只讓 陳楚珩噴淚,也讓所有人融化。
得獎時在台上承認自己國語不好的黃導演,這次以廣東話接受鏡週刊專訪,不但話明顯變多(相對國語較好的陳楚珩就少講很多,讓導演盡情發揮),連黃進自己都承認:「感覺自己突然變聰明好多!」原來黃導也是很幽默搞笑的人啊....
黃進:感覺自己突然變聰明好多

原來《一念無明》是有真實故事根據的....

問:不少人將《一念無明》與同樣得到相當多大獎的美國片《海邊的曼徹斯特》做比較,因為兩部片不但都是在描寫小人物面對巨大變故時的心理衝擊,而且整體低沉的氛圍與灰暗調性,也都頗為吻合,但比較不同的是,兩位編導(導演黃進,以下簡稱「黃」,編劇陳楚珩,以下簡稱「陳」)卻是年紀輕輕不到30歲(《海》編導肯尼斯洛勒根今年已55歲),什麼原因讓你寫出這樣的故事,想拍這樣的題材?
陳:其實從開始就想寫憂鬱症的題材,然後在做功課時就看到一則新聞,一名中年男子辭去工作照顧患病的爸爸,最後這男子被判罪入監。當時有很多鄰居作證,說這兒子其實很孝順,很照顧父親的,但悲劇還是發生了。看完後我覺得很感慨,香港這類悲劇經常發生,但經常就只占新聞的一個小角落,沒有人花時間力氣了解它為何會發生。又或,如果悲劇發生了,人要怎麼活下去?我就很想用電影、戲劇的方式,去思考一下,如果這樣的人回到社會,香港這環境會給他怎樣的生活。
《一念無明》台灣版預告

一切成功都源自金馬獎

金馬得獎時的真情告白(7:07)
問:從2012年金馬提名的最佳短片《三月六日》到《一念無明》,你們的成功之路,可以說是從金馬獎開始。如今《一》又在香港金像獎獲得8項提名,說說金馬獎對你們的意義,與金像獎有什麼不同?
黃:非常不同,首先評審方法上就不同了,金馬獎是個專業評審團的制度,是這一群對於電影很執著,要求很高的人給的嘉許與肯定,這很重要,因為金馬獎在亞洲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項認可,更為《一念無明》的路幫助許多。因為金馬,《一》得到了更多關注,讓原本沒興趣的人會感興趣,甚至讓這部電影與我們多了話語權,更多人願意聽我們說什麼,真的是一個blessing(祝福)。
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它是香港很 local(本地)的一個獎,香港觀眾的反應與看法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畢竟《一》是很 local 的故事,因此香港觀眾怎麼看,會是我們很重要的考量。加上金像獎與金馬獎的評審方式不同,是整個工業投票的結果,每一項都有不同專業的看法,等於是這些熟悉電影的人怎麼看這部作品,這是另一種鼓舞。
黃進領取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時,向女友真情告白。

兩人合作模式:像輪流落水

問:說說兩人的合作模式吧,你們兩人之間怎麼磨合?
(兩人對望兩眼,笑了笑,楚珩說:給你說吧,難得你今天這麼多話)
黃:其實在編劇階段,是由她主導的,因為在拍《一念無明》之前,我也曾是編劇,所以我很清楚,一個編劇需要給她足夠的空間與自主權力,才會寫出好作品,而且我知道,這個故事我不會寫得比她好,所以在寫作的階段,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去了解她的想法,她在寫些什麼,以及過程中她發現了些什麼。
這合作模式的好處就是,好像輪流落水。其實寫劇本的過程,對一個人是很大的消耗與折磨,所以在寫劇本階段,是由她主導,我就稍微站在遠處,給她些建議,幫她打點周邊的事。但是到了真的要籌備拍攝時,到現場與後製時,就變成我落水了,她則回到岸上看著我,這時就變成她可以站在遠處,看著我在執行上的一些決定與取捨,給我一些比較客觀的建議,或是幫我注意一些我已經無暇兼顧的部分。這是件好事,因為不見得每個編導組合都能做到這點,大家有個共同相似的理念,都是為了這個作品好,而不只是將它看作一份工作而已,兩人才能產生一種信任。誰落水了另一個人就會照顧他,而知道對方不會棄他而去。
兩人還真是有默契

轉拍商業片:依然會關心小人物

問:所以接下來有什麼計畫?你們前面提到下部片將進入商業操作模式了,也聽說將要拍的題材是警匪片,是否就不再拍之前兩部關心小人物的題材了?對於大陸市場又有什麼看法?
黃:其實警匪類型片也是可以關心很基層的小人物。
陳:那只是一個框而已。
《一念無明》拍出香港人在狹小空間裡,龐大的生活壓力。
黃:其實警匪只是一個過去比較容易落入類型的框架,至於內容是什麼,其實是可以有很多想像的,不論我們未來拍什麼片,我們最想做的就是將一很硬,但又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議題,不要當作個議題來理解,而是透過人物故事來理解。
我完全不抗拒大陸市場,也不排斥合拍片。做電影有很多方法,獨立是一種方法,合拍也是種方法,終歸到最後重點還是說故事,只是你需要什麼東西來配合你說這個故事。每個人有其需要與風格,例如張之亮或徐克導演,你若是不給他們那麼大的資源,觀眾會看不到他們的特色在哪裡,會看不到屬於他們的壯碩炫麗的風格。不同的作者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創作,所以我不會抗拒,但目前看來我還不需要。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