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日常對話》 生活才是最難拍的

《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右)不僅述說了自己同志母親的故事,一場餐桌攤牌對話,更挑開母女橫亙多年的心結。(鏡象提供)
《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右)不僅述說了自己同志母親的故事,一場餐桌攤牌對話,更挑開母女橫亙多年的心結。(鏡象提供)
回想小時候學寫作文,最常以「我的家庭」開始下筆。看來簡單,其實最難。既怕平淡無奇流於八股,又怕進退失據踩到界線。黃惠偵導演的紀錄片《日常對話》就是一部引人入勝但也看得膽戰心驚的家庭電影。
影片由導演本人主述,娓娓道來她和媽媽的故事。媽媽是個T,卻選擇走入婚姻,又在丈夫家暴下,帶著女兒躲逃。她不避諱追求女人,常謊稱孩子不是她的;也一反社會傳統,在牽亡歌陣作法師。導演從小跟媽媽跑江湖,早早失去就學機會。橫亙在母女之間的心結,即使在同一個屋簷下,也很難抒解。
一部作品,彼此半生波折,能量絕對驚人;但要怎麼開展,卻是關鍵。本片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同時提名剪輯,肯定了這部份成果。起先你會訝異導演母親的多采多姿、深藏不露的風流,卻隱隱感覺到攝影機背後那股略帶壓抑的不安。正如家族長輩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反而凸顯他們心知肚明。最後終於進到母女「對話」時,啟齒而出的,對銀幕上下都是莫大的震撼。
生活與演出、剝削與救贖,黃惠偵應會碰到一些質疑。但我覺得她不但有勇氣,也清楚在做什麼。這部片的可貴,不是幫媽媽出櫃。它的層次,從個人經驗,擴延到時代、社會與性別。尤其導演同時是記錄與被攝者,是女兒也是母親,複雜了影片的論述角度,遑論情感的深刻。
這類「私電影」曾是90年代到新世紀初的台灣紀錄片顯學,現在被黃惠偵這位半路出家的導演給發揚光大。《日常對話》是個很厲害的起手式,看了絕難無動於衷。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