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7.04.24 19:04 臺北時間

【一鏡到底】孩子 用眼睛去看

稻田就在自家旁,遠方原本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可惜近年蓋起了民宿,讓舒米非常痛心。
稻田就在自家旁,遠方原本是一望無際的海洋,可惜近年蓋起了民宿,讓舒米非常痛心。
舒米‧如妮是阿美族人,成長於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這裡曾是重要的農田命脈,卻在青壯人口外移後,荒廢30年。2009年開始,舒米‧如妮投身水梯田復育,她的故事曾被改編成電影《太陽的孩子》,那既柔軟又堅毅的素樸形象,感動無數人。
動念復育土地的同時,她也想復育親情,等待當年被丈夫帶走的兒子回來。她叮嚀徬徨的孩子毋須躁進,只要用眼睛去看,土地會適時給予回應。兒子把這段經歷拍成紀錄片和電影,在鏡頭後深情凝視,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母親。
清早大太陽,在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見到舒米‧如妮(Sumi Dongi),她頭戴帽子,腳踏雨靴,蹲在田中拔草。我們從旁攝影,跨步時,一不小心壓歪二株秧苗,她聲調一冷:「你們踩到稻子了!」嚇得我們連忙縮腳,趕緊扶正。那聲調並非苛責,是莊稼人對作物的敬惜。
我們抵達這天下著小雨,舒米正忙於農活,無暇受訪,1小時後回家,採訪才正式開始。 
復耕復舊
童年時沒有那些民宿,海邊全是梯田,美呆了!
從花蓮市開往港口部落,約2小時,原本一望無際的海岸線,被硬生生插了上百幢民宿。這裡是海岸梯田,礙於地形,從插秧、除草到收割,全靠人力,但部落男性自80年代大量外移西北部,務農主力銳減,導致田地荒廢30多年,12公頃的田地,如今只復耕6公頃。
港口部落的水梯田,是全球罕見的地貌,礙於人力和土地變賣,原本12公頃的田地,如今只復耕了一半。(翻攝自網路)
55歲的舒米‧如妮出身花蓮阿美族,長捲髮綁馬尾,藏幾縷白絲,面頰黝黑,有明顯曬斑與眼袋。拔完草,她隨手將泥巴揩在襯衫上,手叉著腰說:「福壽螺把田吃得東缺一角、西缺一塊,我和鄰居常常互相比較誰的田醜!」她臉上掛笑,對大自然流露出呵護。
電影《太陽的孩子》曾獲得「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等獎項,主角原型就是舒米.如妮。(翻攝網路)
2年前,電影《太陽的孩子》描述阿美族人為了復耕梯田,歷經重重艱難,總算讓金黃色的稻浪重見天日。飾演女主角的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她所飾演的正是現實中的舒米‧如妮。因為復育水梯田有成,上個月,舒米‧如妮剛獲得農委會林務局頒獎表揚為「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舒米帶我們走進自行設計建造的小屋,門扉虛設,沒有紗窗,方格子洞洞望出去便是海洋與稻田。她說:「我童年時沒有那些民宿,到海邊全是梯田,美呆了!小孩沿途巡水圳,抓魚抓蝦、採野草莓,超好玩。」聊天過程,隱約能聽見浪花的聲音。
「舒米」是日語「墨」的意思,父母期許她將來讀書識字,「如妮」沿用母家姓氏。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在傳統文化裡,要夫婿入贅。她是長女,底下有一弟一妹,從小被灌輸要為家庭奉獻,置個人於度外。

離婚離子

後來才明白,不是以愛出發的婚姻,絕對失敗收場。
國中畢業,她去桃園讀高職,之後又去台北做服務業,動不動被人叫「喂,那個原住民」,漸漸地,不得不游移身分認同,也不顧家人物色了對象,23歲就嫁給大她6歲、在台南當警察的漢人。通婚,是翻轉階級的捷徑,可惜,一方是大男人主義,一方是大地之母,族群差異摩擦出許多衝突。9年後打離婚官司,丈夫爭奪兒子的撫養權,她說:「我當時太年輕,以為找個工作穩定的男人,就可以改變生命,後來才明白,不是以愛出發的婚姻,絕對失敗收場。」
勒嘎(左)9歲那年被法院判給爸爸撫養,舒米.如妮(右)被迫與孩子分開,一度消沉。母子至今談起傷心的往昔,仍有些顧忌。(舒米.如妮提供)
離婚後,為了每週末見兒子一面,她砸光攢來的錢,花蓮台南兩地奔波。母子相逢永遠是在餐廳和遊樂園,「2年間,眼淚全流乾,每一次相處和離開都是折磨,最後覺得不能這樣,我跟兒子約定,等他成年再選擇要不要回來,我會在部落等他。」是否擔心過兒子不再回來?「我相信他長大一定會回來,那是默契。」回憶如針,一碰就疼,傾訴的聲調漸漸沙啞,或許觸動了情感線索,她藉故離席。
兒子勒嘎‧舒米(Lekal Sumi)31歲了,他分別取用外公和媽媽的名字,阿美族人習慣沿襲重要親屬的姓名。他說:「我小時候很討厭爸爸,覺得他害我跟媽媽分開,也有點恨媽媽,因為有被拋棄的感覺,但還是期待她每禮拜來,我最害怕相聚結束要分別的時候。」或許壓抑情結已內化,他渾身有種溫吞低調,嗓音極小,怯生生的。
在漢人家庭,有一個爸爸和前妻生的哥哥時常欺負他;在漢人學校,他因身分特殊被排擠,只好拚了命漢化,矯正口音:「我很努力隱藏原來的身分,直到沒有人覺得我是原住民。上中學,我跟著哥哥一起蹺課不念書,反而有了安全感,因為有同類,別人也把我當朋友。」

護地護家

如果沒了土地,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很快就滅族了。
兒子在漢人圈落腳,舒米34歲回到部落,眾人用異樣眼光看待這個失婚女性,她乾脆向爸媽借塊地,搭一蓆簡陋木屋,沒水沒電湊合著,餓了髒了才回家。始終忘不掉兒子,她成天醉生夢死,「有天醒來去逛書店,翻到書上寫『不是你的就不要爭』,剛巧不久前我在海邊揀立螺,手太短搆不到,突然間領悟『不是你的就不要強求』,那一刻我決定振作起來。」
捕捉飛魚是阿美族的文化傳統,每年都會舉辦「飛魚祭」。舒米當年離婚後回到部落,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路邊賣烤飛魚。
返鄉第一份工是在海岸公路烤飛魚,她苦笑:「天氣很熱呀!飛魚烤黑黑,自己也烤黑黑,哈哈。」她撿漂流木,搞行為藝術;跟耆老學民俗舞蹈、手工藝;成立工作室和劇團。
有天,看著荒廢田地,感慨童年景致不再,她探問族人想不想回去務農?一問才驚覺,大半土地早已賣給漢人。阿美族人所謂的「家」泛指山海,不僅是狹義房子,有句當地俗諺:「土地是人的肚子,要聽懂土地的話,它才會回應(饋)你。」族人不再聽土地講話,把「家」變賣,「家」不見了,只怕未來兒孫將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1990年,東管處在石梯坪興建遊憩區,剝奪了阿美族舉行祭儀的場域和生活圈。差不多同樣時間點,西部土地掮客大規模來此圈地買地,蓋了一幢接一幢民宿。2009年,石梯坪被水泥怪獸蠶食鯨吞,步步進逼港口部落,舒米這時下定決心要守護土地。
舒米.如妮除了是有機小農,也是藝術家。圖為她親手創作的漂流木藝術品,題為「供給者」。(舒米‧如妮提供)
她花了2年遊說12公頃、68家農戶不要賣地,用最柔軟的身段訴說最嚴峻的現實:「如果沒了土地,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很快就滅族了。我們會老會走,小孩也不會種田,很容易就變賣土地。這裡曾經是最大的農田命脈,如果我們不用心維護,小孩以後怎麼辦?我們先試試看如果沒有農藥,這一片土地會怎麼樣?」結果,只獲半數支持,而且幾乎是耆老,壯年人口僅7、8位,其中2位是女性。
她向林務局申請補助70多萬元,2010年,整頓水源、疏通水圳,2011年1月14日,水圳通水,族人歡快痛飲,她瞥見爸爸與耆老們眼角流下熱淚,忍不住默默躲去角落哭泣。

自療自強

復育田地,也在復育破碎的族群認同,修補和兒子的情感破網。
這段經歷,被拍成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勒嘎從一個素人起手,邊拍邊摸索,遇到困難就上網自學,器材想辦法借,借不到就土法煉鋼自製,居然闖出名堂。2013年片子曝光,導演鄭有傑看完深受觸動,找他合拍《太陽的孩子》。鄭有傑說:「有次舒米姐說:『有傑,你聽到了嗎?土地在哭,只是我們聽不到,土地不會講話,不代表它不會痛。』我好震撼。她做事很果決,遭受壓力從不抱怨,而且她不喜歡被英雄化,總是說復育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水耕復育六年多,海稻米闖出口碑,近年較少聽到族人賣地。
長女出身的舒米.如妮,做事果決,不輕易喊苦,身上具有大地之母的韌性,可是說起話來既從容又溫柔。
一開始,兒子不明白媽媽為何投身水耕復育,斡旋在族人與政府之間,沒薪水又吃力不討好。舒米笑著回憶:「我當時不多解釋,我愈解釋,他愈用他那套邏輯打我,我只說:『你用眼睛去看。』有時候也想聽他建議放棄算了,但第二天醒來,事情還是沒有進展,又硬著頭皮去做。」
勒嘎說:「拍紀錄片時,我才慢慢懂得她和其他人為土地奉獻的理念,畢竟有些情感的東西很內心,平常聊也聊不出來。」又說:「媽媽那時壓力大,常在家喝酒,她在我眼中很堅強,但私底下就是一個媽媽,面對這樣艱難的事,即便她害怕,還是必須勇敢,因為大家信任她,跟著她的理念做事,她不能表現出害怕或不想做了的態度。」
舒米復育田地的同時,也在復育破碎的族群認同,更修補和兒子之間的情感破網。勒嘎21歲退伍,和父親大吵一架,堅決回到部落,學皮雕,玩漂流木,開咖啡店……,「媽媽在精神和實質上給我很多幫助,讓我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有時真的不知道要幹嘛,很焦慮。我每一次受不了就想離開,來來去去,媽媽都不會攔阻,她常跟我說:『不用幹嘛都沒關係,你就用眼睛去看。』剛開始那些話沒辦法信服,直到拿起攝影機,才恍然大悟。」

避談避傷

回來就是想拉近距離,可是有時候失去的東西就是失去了。
31歲的勒嘎.舒米,說話方式不疾不徐,跟母親有些近似,被問到父母離異帶來的陰影,也能夠坦然對答。
面對傷心往昔,母子仍有忌諱。我問舒米,跟勒嘎可否毫無顧忌地談心?她說OK,唯獨「那段時光」避而不談,她指的是被迫與孩子分開那12年。為什麼?「太怕了!我不知道我會發生什麼、他會發生什麼,我不知道。」她連用二個否定句,「太傷了!太深了!想起來會痛!」
問勒嘎同樣問題,他遲疑半晌說道:「我跟媽媽不會直接講心事,我們相處模式不是那種從小長大的親密,我也很希望,但是沒辦法。我為什麼回來?就是希望能拉近這段距離,可是有時候失去的東西就是失去了。」他的坦白出乎我意料,畢竟誰的家庭沒有幾塊待補綴的斑痕?
舒米.如妮在自行設計建造的小屋廚房裡燒菜,窗戶洞開沒有紗窗,望出去便是綠油油的稻田,偶爾有貓跳上跳下。
舒米堅持每天跟兒子一起晚餐。這天,好友來訪,她如常熱鍋燒菜,一伙人捧著碗有說有笑,口中咀嚼的,正是她揮汗耕作的海稻米。同一屋簷下,有些事不可告人,有些話欲言又止,有些情感被昇華成餐桌上的氤氳,留給彼此的心和眼睛去看。

舒米‧如妮

1962年生,阿美族名Sumi Dongi。桃園新興工商畢業。電影《太陽的孩子》原型人物。因為復育瀕太平洋水梯田有成,今年3月獲得農委會林務局頒獎表揚為「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