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7.08.11 06:27 臺北時間

【好萊塢明星教練(下)】師法梅莉史翠普 正音老師幫你搞定南腔北調

在好萊塢擔任演員角色正音的薩瑪拉貝。(L.A. Dialect Coach臉書)
在好萊塢擔任演員角色正音的薩瑪拉貝。(L.A. Dialect Coach臉書)
美國電視劇進入「電視高峰時代」,網路的追劇風潮讓電視劇的製作需求大增,也吸引了許多國際的英語人才。
不過同樣是英語,在世界各地的口說英語的腔調差異極大,演員的口音要符合觀眾口味和劇中角色設定,這還需要專業「正音老師」的協助。

好萊塢正音老師 搞定劇中的南腔北調

當劇組人員準備就緒,薩瑪拉貝(Samara Bay)和她的演員們一起進入戲裡的豪宅。她一邊走上樓,一邊戴上耳機。當演員在現場走位時,她就在隔壁房間拉張椅子坐下。
錄影開始,她會豎起耳朵、盯著前眼的一排螢幕。偶爾她會低聲提醒身旁的場記,那些聲音需要修掉,在後製的時候重錄。有時問題比較嚴重,薩瑪拉貝會穿過劇組,直接走到演員面前遞張紙條提示。在導演的地盤上,薩瑪拉貝的行徑可謂大膽,不過大部分時候大家並不會介意,甚至還滿歡迎她的建議。
薩瑪拉貝的工作,是演員們的正音老師。她讓演員們南腔北調的英文,調整成符合劇情設定的腔調。
以過去曾推出過《陰屍路》、《廣告狂人》等電視影集的AMC頻道為例,它正在拍攝的第二季《傳教士》(Preacher),主角多明尼克庫柏(Dominic Cooper)本人出身倫敦,但戲中角色卻是來自德州西部的傳教士。另外兩名主要演員約瑟夫吉爾甘(Joseph Gilgun)來自北英格蘭,他飾演的是愛爾蘭的吸血鬼;露絲奈嘉(Ruth Negga)出生於衣索比亞、在愛爾蘭長大,但她的女殺手角色同樣是德州西部腔。
英國演員多明尼克庫伯在電視影集《傳教士》裡飾演滿口德州西部英語腔的神鬼教士。(東方IC)

電視高峰時代 國際演員需求大增

這種情況在美國越來越普遍。美國影劇圈正進入「電視高峰時代」(Peak TV era),網路改變了人們的觀劇的習慣,追劇風潮讓人不愁節目沒有頻道播出。每年數以百計的原創節目和永遠不缺買家的市場,讓好萊塢如今急需更多美國本土之外的國際英語人才加入電影和電視劇的演出。
薩瑪拉貝最近一項任務,是需要讓演員說海地語(Haitian creole)。她讀完腳本和角色說明之後,立刻查閱Youtube(據她的說法,這裡是關於口音分析的大寶庫)。接著再拿YouTube查到的資料,與麻省理工學院一名海地語的語言學專家進一步查證。這名專家幫她驗證發音,並傳給她一些自己實際田野調查的錄音。
如此大費周章,只是為了一部電視劇裡某一位一閃而過的演員的幾行台詞。(更慘的是,最後這部劇被電視台喊卡,無緣播出。)
正確的方言口音,有助於營造演員角色的真實感,同時可以讓觀眾馬上掌握關於角色的背景訊息。同時,演員們在戲裡面的口音展現的是自己對角色駕馭和詮釋的功力。更重要的,也是告訴觀眾:我們這部戲是高品質的作品,每個細節都不打馬虎眼。
號稱地表最強女演員梅莉史翠普,她四十餘年的演藝生涯詮釋過無數角色,每個角色的口音腔調無不讓觀眾叫絕。1982年她在的《蘇菲亞的選擇》裡維妙維肖的波蘭腔英語,不只讓她在奧斯卡封后,也讓觀眾認識演員駕馭口音腔調的能力所代表的藝術價值。
影后梅莉史翠普不只全身是戲,唸起台詞也有如英語的口音教科書。她飾演角色不論是波蘭腔、丹麥腔、義大利腔、愛爾蘭腔、布朗克斯腔、甚至AI機器人的腔調...無一不維妙維肖。
美國電視影集的風行,吸引許多國際演員加入。努力學習戲裡面的腔調,成了演員們重要的功課。英國男星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生長於倫敦,他的父親來自獅子山,母親則是迦納人,他在HBO影集《火線重案組》(Wire)中,為了掌握巴爾的摩的美國腔調,還特地與當地警察共同生活了好幾天。而他的英國同胞安德魯林肯(Andrew Lincoln)拍攝《陰屍路》之前,也曾先在喬治亞州生活了好幾個月。

好萊塢說英語 口音學問大

在美國影藝圈,正音老師的圈子並不大。在好萊塢和紐約做這個工作的,總共不過幾十個人。他們甚至沒有工會,而且幾乎都是同一個經紀人。37歲薩瑪拉貝,是其中年紀最輕的。雖然她有幾個知名度較高的明星學生,也和《傳教士》這一類長期播出的劇集簽約,不過她最穩定的收入來源,還是針對方言正音學生需求授課。(學費按學生需求浮動議價,每小時鐘點費從100美元至400美元不等。)
模仿特殊的口音,有助讓演員以及讓觀眾更加入戲。不過,有些諷刺的是,薩瑪拉貝平日的正音教學,有一大部分是要讓演員們去除自己特殊的口音。這箇中原因,源自於美國影藝界裡——特別是商業片——負責的選角導演,往往較喜歡的是所謂的「普通口音」(general American)。這種「聽不出口音」的口音,等於是只存於電視上的「方言」,反成了一些演員接演時的無形障礙。
在早期,英式英語的學生或是廣播人員需要學習英文的「正確」口音。這種腔調被稱為「牛津英文」或「BBC英文」,它被當成標準的「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簡稱PR)。這種理想化的口音,只為了確切掌握統一的發音,而不是要統一各地方言的習慣用詞或文法,因此,這種標準英語是一種「社會方言」(sociolect),代表的是使用者的社會階級的差異。
英語腔調各地不同,有些口音天差地遠,即使不同城市方言也有微妙差異。一名韓裔學生在YouTube解說英國各地的口語並模仿各種腔調,曾掀起網路熱烈討論。
相對而言,美式的英語似乎較不受規範。1942年,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戲劇教授史金納(Edith Skinner)教導百老匯演員時,編纂了一本她認為是正確發音和用詞的書《Speak with Distinction》,書裡面透過一系列的課程和測驗,教導一套在真實世界裡並非自然存在的「標準美式英語」。
這種「沒有口音」的英文,適合電視劇裡天馬行空的虛構時空情境,不過也讓原本講話帶有口音的演員面臨一些矛盾。
來自美國南卡州小鎮的奧利維亞霍洛維(Olivia Holloway),她發現自己的銀幕角色,已經被定型為「美國南方女黑人」,連她的經紀人也一再提醒她,最適合類似電影《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或是像電視劇《糖廠女王》(Queen Sugar)的角色。於是她找了薩瑪拉貝來幫忙正音。
她知道自己如果要突破角色窠臼,她需要改掉自己的南方口音。但是去掉了口音,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特色?「如果沒有任何口音。你就什麼人都不是。」她不禁開始自我懷疑:「那還有誰會相信你演的?」
參考資料:
The Accent Whisperers of Hollywood(New York Times)
Meet Samara Bay, LA Dialect Coach in Hollywood(VoyageLA)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