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7.09.14 16:43 臺北時間

Burning Man──是藝術節、祭典、社區、或一場實驗?(下)

去年的Burning Man,和兩位聽語障朋友以肢體語言共度一段時光,分享空中旋轉木馬。
去年的Burning Man,和兩位聽語障朋友以肢體語言共度一段時光,分享空中旋轉木馬。
無論你在現實世界(default world)中的社會階層、所屬社群、文化背景,進入黑石城,都得遵循這十大原則:
徹底包容(radical inclusion)、無條件贈予(gifting)、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徹底自力更生(radical self-reliance)、徹底的自我表達(radical self-expression)、共同奮鬥(communal effort)、公民責任(civic responsibility)、不留痕跡(leaving no trace)、參與(participation)、當下即刻(immediacy)。
一群人進入沙漠裡,卸下現實社會的武裝和心防,手牽手努力打造一個理想國,聽起來很夢幻。尤因這兒的日子克難了些、資源少了些、匿名而沒有疆界的實驗多了些、瘋狂而無法預期的意外多了些……若要徹頭徹尾地堅持所有理念,絕對比現實社會需要更大的努力。
我們可以想像,Burning Man其實是現實世界的小縮影,只不過人性中美好的與醜惡的各種元素,在這場夢幻的生存遊戲中被放大為各種極端。
在15年緣分、親身參加2年的經驗裡,我與burner們交流彼此的現實生活,從中發現不少與黑石城世界裡相映的鏡像。有些人持續參與,有些人則已經退出。許多burner遇見了改變一生的美好故事(譬如與黑石城鄰居共度一生);但也有許多burner將那裡形容為世界末日。黑石城裡發生什麼都不足為奇,朋友J的註解極為貼切,令人難忘:「那裡是天堂,也是地獄。」

黑石城沒有定態,由有機的人類行為構成

縱然曇花一現,今日的黑石城已經是有7萬人口的社區。根據黑石城普查部門(BRC Census)統計,近五年參與Burning Man的burner中,近百分之40都是第一次進入的virgin(Burning Man用語,代表處身、第一次經驗的burner。)如此高的比例,顯示黑石城的樣貌已非資深級burner所能掌控,而是依然被現實社會拖曳著、不斷向當世文化靠攏的有機體。
比方說,震耳欲聾的techno(高科技舞曲)大概是目前playa裡最大宗的聲音,不少burner都表示過不適,期待異質性更高的音樂。前幾天,騎到遠離紮營區、熱門舞台區的deep playa,意外發現幾位六十歲上下的資深老burner搭起舞台演奏blue grass(藍草音樂),對台下的我們說:「謝謝你們選擇離開那些俗氣的techno,來這麼深處和我們共度時光!」人們以呼聲、火舞、酒精、食物等各種方式分享及回應。
第一代burner已經是今日黑石城裡的少數身影,每每遇上,總欣慰能聊上數小時。有些人懷念舊日時光,有些則相信變動、相信自由、相信每人都應與時俱進。
「少一點judgement(評判),試著擁抱變化的來臨。」每次聽見老burner提起這句話,我就陷入思索。亦想起Y曾提起讀過一篇關於六零年代Woodstock(伍士塔格音樂節)族群的研究,她說:「最後發覺,當年最信仰自由的一群人,數年後成為社會上最保守的一群人。」
Burner們真能做到「徹底包容」嗎?黑石城裡,因性向、種族、社經背景而受歧視的事件仍時有所聞。近年Gayborhood(同性戀自成一格的小社區)的出現,成為黑石城辯論主題之一,批評者認為他們不夠融入整個社會;但LGBTQ(同性、雙性、跨性別傾向與酷兒)族群表示,他們在自己的社區外不覺得安全、友善,「許多virgin曾帶著對黑石城高包容度的美好幻想前來、卻再也不想回到這裡。」
同時,Burning Man裡有許多極致的美好事物,大多數卻也無法脫離現實世界中對於美醜的扁平定義。譬如,相較於徹底的表達自我,樣板的穿著裝束顯示出人們依然習慣模仿、比較、炫耀,在刻板的量尺上精心雕琢,務使自己帥氣或美麗。在深度的心靈交流前,外貌已常是強者與弱者的分野,或地位身分的表徵。
黑石城充滿了無私的時刻,但也可看見不少相反的痕跡。腳踏車失竊始終是黑石城最大宗的犯罪事件之一,只要沒鎖、缺乏極具個人特色的裝飾,包準很快就消失。自從公用廁所出現在黑石城後,馬桶裡竟也出現各種無法消化、不應出現的垃圾。我可憐的朋友S,好不容易在雷諾一間旅館和新朋友買到一張Burning Man入場票,卻直到沙漠外的閘門口,經工作人員查詢才明瞭手上的是贓票。
夜間行走或行駛在沙漠裡,若沒有將自己照亮,通常會遇上好心人相贈可點亮自己的燈具;但有時,也可能會遇到一群夜襲人士故意將你撞倒、給你點教訓。
在各種混亂間,許多人都問過:Burning Man到底安不安全?有沒有攻擊事件?一名資深burner C是這樣形容的:「不能否認,總有少數自私鬼破壞整理文化,但那是一個縱會出現一個自私鬼、同時會有十人奮不顧身前來幫忙的地方。」
Burning Man擺盪於自由、理想性與叢林法則之間,幾年來充滿各種對美醜善惡、十大原則的詮釋及辯論,有時甚至相互矛盾,可以看見,burner始終在彼此對理想社會的想像之間尋找平衡,相當有趣。
幾天前,有人問:「對於那些只想拿人禮物卻從未想要回饋、缺乏burner精神的人,大家來討論看看,要怎麼辦?」在眾人七嘴八舌地腦力激盪、討論如何維護Burning Man文化後,出現一句淡淡的回應:「你送人禮物,不應該期待回禮。如果不爽無條件給予,那就只是交易。」

無法置身事外的實驗

回到老問題:Burning Man究竟是什麼?是藝術節、祭典、社區、一場實驗?Burning Man真如媒體時常形容的,以派對、節慶為主軸嗎?
Burning Man不是一場純粹帶來感官刺激的藝術展覽、遊戲場,讓人們找一個現實世界找不到的異次元空間,去滿足、享樂、或解放自己。要記得,「沒有旁觀者」、「從不置身事外」是黑石城最基本精神之一。眼前的一切,都是來自這世界四面八方、許多人無償帶來沙漠的禮物;許多藝術家更是燃燒一整年的時間,將自己的心血結晶送給黑石城,豐富這一年當中僅僅一兩周的相聚。
即使不能伸手幫忙、或分享一段時光,「謝謝你將這帶來沙漠」,是burner至少可以進行的互動。在最後幾天,許多藝術品都將在火焰中被燒盡、黑石城也將從沙漠裡消失之前,人們至少曾努力付出、分享身上所有物事,打造一個現實社會中處處以金錢衡量而不復見的理想世界。
縱然是媒體常拿來炒作的Orgy Dome(群交圓頂屋),你可以用色情的眼光看待,也可以用感恩的心情朝聖,畢竟在沙漠能夠吹上冷氣、享受魚水之歡實在不簡單,若非一群人的辛苦奉獻……當然,在黑石城這個豐富多樣的世界裡,愈來愈多人只是開著RV、甚至隨旅行社前來觀光,蜻蜓點水地享受空調的奢華與便利;也有隨處可見的sparkle pony(閃亮小馬,Burning Man諷刺用語),每天僅是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拍照上傳;另有些人,將作品做為自我宣傳的名片,到Burning Man的主要目的為拓展政商關係。
沒有對於核心精神的堅持,Burning Man的理想性恐怕正在消亡。但有趣的也是,黑石城彷彿自有平衡方式。譬若有些營區關起自家大門,任政商名流自己玩起自己的沙漠派對,極盡奢華、不與鄰人分享;數日後,整個營區就聽聞遭到夜襲、毀壞。一切既原始又瘋狂。
那麼,Burning Man是一場帶有信仰的祭典嗎?誠然,火的使用給Burning Man染上了祭典的色彩。然而整段過程無關特定宗教,對於核心精神的信仰也在32年來產生了不同詮釋的角力,因而Burning Man或許不能片面稱之為祭典。
回到今年的主題「激進儀式」──這個令Larry Harvey深深著迷,因而援引自2003年「超越信仰(Beyond Belief)」核心概念後再次使用的題材中,或許我們可以發現:Burning Man仍然有種無法脫去的儀式性,來自個體自發性遵循常規的信念──進入沙漠前,卡在車龍中與滿車沙塵乾瞪眼的數小時等待;virgin敲處女鐘前,滾入沙地划動四肢的調適;遇見陌生人時總要深深擁抱的習慣,面對每次付出時無論接受或拒絕總要給予一種親切;離開沙漠前,拔走路標,再黏上一張手寫路標的玩興……鮮少受到質疑的一切,像是沙漠中的儀式。
或許較適切的,是稱Burning Man為一個社區,節慶、派對、祭典,都只是當中的一部分。這個社區究竟是什麼?每年的burner會一起打造出不同的答案。32年來的文化裡,最夯的概念從vegan(素食主義)到poly(開放式關係),從瑜珈到BDSM,從酒精到毒品……仍持續變動中。
更大的變化是,Burning Man正式登記後,這個社區多了組織性、擁有更高的穩定性,但也挑戰了自發性,以及「去商品化」的初衷。
32年來,黑石城出現了貨幣可使用的冰塊區、咖啡區,出現了廁所;進入沙漠的門檻由早期的免費,到今日的425美金門票、80美金交通票,仍秒殺完售,市面上甚至流通更昂貴的黃牛票。據burner填寫的問卷統計指出,十大原則中,「去商品化」是多數人認為最難達到的項目。如此令人感到矛盾的發展,或許是可以理解,但始料未及的結果。
或者,該稱Burning Man為一場文化運動,一場激進的實驗。
Mitchell跳進火裡那天,許多人都哭了。然而一旦明白黑石城其實是現實世界的縮影之一,只是這七萬人在沙漠裡,共同將一切推到了極致,那麼,快樂或痛苦的發生其實沒有那麼難以預料。一如往年的每一場Burning Man,許多人失去了曾珍愛的人事物,許多人獲得了,其餘大多數的人,只是在來來回回之間,撿拾那個現實世界中未曾遇見過的自己。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