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10.19 07:08 臺北時間

【匠人故事變IP之三】紀錄片拍攝法則:走得夠近、拍得夠久

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是姚謙監製的作品。(摘自moviemovie.com.tw)
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是姚謙監製的作品。(摘自moviemovie.com.tw)
中國導演蕭寒半路出家、從大學副教授變身為紀錄片導演,新作《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已於10月初在台上映。談到想拍紀錄片的動機,蕭寒表示,他一直有「自我表達、和世界交流的欲望,而且想呈現人物的故事。」在中國美術學院念書時,蕭寒常出去田野寫生,「要認識農民、漁夫。」畢業後,他曾在媒體工作,接觸很多人,發現打動他的都是人的故事,當時就很想呈現出來,「如今終於找到了一個表現方式,所以樂此不疲,基本上往後就是這件事了。如果未來嘗試拍劇情片,也是紀錄片的延伸。」

蕭寒小檔案

  • 生日:1961年6月,於中國山東省
  • 經歷:中國美術學院畢業、浙江大學副教授、紀錄片導演
  • 作品::《麗江.拉夫斯基》(2012)、 《喜瑪拉雅天梯》(2015)、 《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
  • 得獎紀錄:《喜瑪拉雅天梯》獲中國首屆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傳播力獎」、《我在故宮修文物》獲2016年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
蕭寒認為,紀錄片(電影)在呈現人物故事上有直接的力量,因此他矢志要把紀錄片送進戲院。也因為這樣,他創作的習慣都是蒐集素材之後,分別拍成電影和一系列紀錄片。例如他正在籌拍中的新片以兩岸三地、共10組小人物故事為主題,台灣鎖定在新竹開餐飲店的三姊妹,已拍攝一個月。
蕭寒表示,未來會選3組令他感動的故事優先推出電影版,之後再推出10集電視版。 對於有意投入拍攝紀錄片的人,他說熱情之餘,也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做法上, 重點有二,一要走近拍攝者,二是拍攝時間要夠長,春夏秋冬都要拍到。「做紀錄片是在閱讀別人的一生,這很美妙。要讓拍攝者面對鏡頭時能放鬆下來,至少一個星期。」
愛看電影的姚謙,看了台灣製作的紀錄片《我在島嶼寫作》系列之後, 了解拍紀錄片的辛苦, 近年也持續關注紀錄片,甚至擔任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監製。 他認為拍紀錄片是培養未來影視人才很好的練兵場,在能力許可的情形下他都很願意去支持。

姚謙小檔案

  • 生日:1961年6月21日,於台灣宜蘭
  • 經歷:曾任台灣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總經理,2017年任中國央視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音樂總監
  • 歌詞代表作:《我願意》《味道》《魯冰花》等
  • 書籍作品:小說《腳趾上的星光》、隨筆《我願意》《一個人的收藏》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