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11.02 06:44 臺北時間

【最佳VR體驗】《沙中房間》新奇互動 隱藏失親之痛

《沙中房間》裡有大量的文字符號。(黃心健提供)
《沙中房間》裡有大量的文字符號。(黃心健提供)
台灣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共同執導的《沙中房間》贏得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這部作品在虛擬實境的空間裡設有8個房間,每個房間各有不同的主題,觀者可點選進入不同的房間,感受視覺、聽覺或是文字、雕塑的互動新體驗,其中也隱藏黃心健與蘿瑞痛失親人的心境。
2人創作《沙中房間》時,蘿瑞一直告訴黃心健,這讓她想到藏傳佛教裡的「Bardo」(中陰),就是指人死後49天,死者的意識慢慢消散在天地之間,這也是《沙中房間》作品背後隱含的主題。
黃心健表示,他的父親今年2月癌症過世,而蘿瑞的先生、知名搖滾樂手盧里德則是4年前過世,《沙中房間》的製作過程可說是2人對親人的致意及回憶。VR作品裡都是黑板,將「黑板」當成記憶的象徵,記憶可以不斷地複寫,但擦掉後仍有痕跡殘留。黃心健想像,VR作品整個空間其實是某人的記憶,其中文字、符號等等都是情感的呈現。但隨著時間,這個人的記憶就慢慢消散掉,像是Bardo(中陰)一樣的過程。
黃心健(左)與蘿瑞安德森(右下)一起實驗與創作VR作品。(黃心健提供)
蘿瑞是全才型的藝術家,對視覺和聽覺的關連非常著迷。蘿瑞講了一個故事說,早年一根針可以把聲音震動傳到轉動的蠟盤上面,錄下聲音;或透過一根針,從轉動的蠟盤上聽到聲音。假想幾百年前如果有位陶藝家在拉坯形塑作品時,正在講話、發聲,那些聲音是否可以「錄」進陶藝作品。也許拿一些古老的陶器來,用一根針轉轉看,就可以聽到當時的聲音。基於這個想法,VR作品裡的一個房間就讓觀眾現場錄下一段聲音,錄音播出來則變成雕塑。
《沙中房間》裡,有大量的文字符號,是因黃心健與蘿瑞都身受文字吸引,尤其蘿瑞還是詩人。2人覺得在VR中的閱讀很有趣,但並不是戴上眼鏡打開一本虛擬的書,而是思考文字從實體世界轉換到VR,可以變成什麼樣子。於是想像抽象的文字在VR裡反而是實體,可以用手去抓、像樹葉般從樹上飄落。
黃心健也強調,VR與電影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電影的moment是一直在走的,有時間的因素,無法停留,一旦暫停,就不是電影。但VR有一種可能,就像在靜坐冥想,可以找個很美的地方靜坐,《沙中房間》想做的,就是讓人可以待在那裏,不論是一分鐘或一小時都可以。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