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11.07 17:23 臺北時間

【IP改編錢進劇場】劇場生存關鍵 林佳鋒、郎祖明一語點破

林佳鋒(右)、郎祖明在劇場界耕耘超過20年,對台灣缺乏對藝文教育頗有感。(陳仁萱攝)
林佳鋒(右)、郎祖明在劇場界耕耘超過20年,對台灣缺乏對藝文教育頗有感。(陳仁萱攝)
中國與台灣語言無隔閡,加上文創風氣日盛,舞台劇票房收入一年高達新台幣37億元,吸引台灣劇團嘗試合作拓展商機。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時間較對岸久,市場卻持續衰落,甚至有團體無以為繼,在劇場深耕20多年的林佳鋒與郎祖明點出問題出在教育。
春河劇團行政總監郎祖明曾是綠光劇團「人間條件2—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製作人,他指出,吳念真編劇的「人間」系列作品,自2001年首演以來不斷加場,全民大劇團《同學會!同鞋~​》也場場爆滿,都是因成功吸引中生代族群,「觀眾需要時間養成觀劇習慣,如何讓年輕人走進劇場,是每個劇團都面臨的問題。」
《我妻我母我丈母娘》結合方芳(右二)、郎祖筠(左二)二位硬底子演員,觀眾看得過癮,隔年立馬加演。(春河劇團提供)
「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也有同感:「台灣劇團只要做出品牌、作品不錯,幾年來都會大賣,但年輕人就算有能力,也是首選韓國演唱會,如果政策規定學生在成長過程都要參與藝文消費,或許20年後這些人變成表演藝術界主力消費,產值會是現在的好幾倍。」
台灣政府機構提供補助,讓許多劇場及表演團體初期都得以存活,像是文化部藝術發展司提供「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2017年從145個申請團隊選出80個獲補助,總補助金額1億4,470萬元,現代戲劇組從44團中選出25團獲補助,補助金額4,360萬元。台北市文化局及國藝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也各有補助項目,希望讓台灣的藝文蓬勃發展。
用電視分鏡手法撰寫劇本的《男言之隱》,已累積28場演出。左起:張勛傑、蔡燦得、編導黃致凱、狄志杰。(故事工廠提供)
林佳鋒、郎祖明都表示:「表演藝術的價值是教育及改善環境,當今教育體制多重視技巧,忽略培養欣賞藝術的美感教育,若能從小讓年輕一代接觸表演藝術,養成習慣,進表演廳的人口自然會增加。」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