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7.11.16 16:35 臺北時間

《灃食.透明飲食》台灣邁向良食島 飲食資訊透明是關鍵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舉辦「透明飲食 饗有真實」國際論壇,特別邀請台、美、英三位知名食育推動者分享。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舉辦「透明飲食 饗有真實」國際論壇,特別邀請台、美、英三位知名食育推動者分享。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14日於台北松菸誠品,舉辦「透明飲食 饗有真實」良食脈動國際論壇,推廣現代化飲食教育的理念,促進飲食資訊透明化,建立食物與人的信任關係。會中除了邀請美食品藥物管理局前副局長大衛.艾森奇(Dr. David Acheson)、英國政府食育顧問大衛.亨利(Henry Dimbleby),也邀請在地講者台灣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執行長吳季衡分享,以多年在地深耕經驗,呼應全球趨勢。

從透明飲食 到永續飲食

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健康風險與日俱增,加上近年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喚醒國人對飲食的關注。雖然,推行宣導運動行之有年,但要真正達到完全落實,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根據灃食教育基金會研究調查台灣民眾消費習慣,結果顯示只有四成三的民眾,在購買食品時,會注意營養資訊標示;其中,僅剩三成民眾會關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重要成分資訊。由此可見,多數消費者對於食品標示,仍是「有看沒有懂」。
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會中以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名言,勉勵基金會保守初衷,繼續推廣透明飲食文化。
但是,飲食文化並不會自己變好,灃食教育基金會看見改變的需要,從2017年開始,推動一系列「良食脈動」系列講座。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於會中,更引用管理學之父杜拉克名言,「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是去『改變生命』」。
秉持這樣的使命,灃食教育基金會凝聚社會知識資源,聚焦青少年的飲食文化運動,推廣透明、健康、永續的飲食知識,「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飲食文化更進步、更美、更良善,」姚仁祿說。
鑑於「餐桌是飲食文化的縮影,而飲食文化是教育的成果」,除了消費者的覺醒,食品供應鏈的上游業者,也開始意識到「透明飲食」的趨勢改革。現為祥圃實業營運長、良食究好市集餐廳執行長的吳季衡,家族事業一路從動物用營養品到肉品切分加工廠,甚至跨足餐飲文創產業,從上到下的垂直整合,他要做的,就是希望搭起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橋樑,建立透明的溝通機制。
「透明飲食 饗有真實」國際論壇現場座無虛席,滿是關心飲食文化的民眾。

良食選購 從「有形」到「無形」

但是,當吳季衡站在生產端的角度,提供台灣消費者想要的產品時,消費者卻不埋單。這是因為消費者還停留在「有形價值」的選購原則,像是效期要長、價格要低、外觀要好看,但「無形價值」,像是無添加、在地生產或有機等,往往因此被犧牲。
吳季衡以身為經營者的角度,分享觀察到的台灣飲食文化現況。
消費者不知道的是,「無形價值其實不等於有形價值」吳季衡說。他舉例,民眾常說不想吃添加亞硝酸鹽的香腸,但看到無添加亞硝酸鹽的黑色香腸,反而不敢買。「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新溝通』」吳季衡說。
因此,吳季衡透過建立良作工廠,將豬肉分切加工製程透明化,讓民眾清楚知道豬肉的產銷履歷;同時,也透過良時究好市集餐廳,直接與消費者溝通,希望藉由從農場到餐桌的透明飲食運動,解決國人採買習慣的包袱、扭轉偏差的產品價值思惟、剔除專業知識的迷思。從而建立正確的飲食文化觀念,並且從中培養民眾了解食材來源,知道自己吃進去的是什麼食物。

食育改革尚未成功 台灣仍須努力

「沒有什麼叫做最好的食品,只有適合你自己的食品,」吳季衡說,食育教育的補強,就是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信任,但消費者的責任更重要,「因為消費者的選擇,決定了產業的走向」他說。
灃食教育基金會推廣現代化飲食文化,積極舉辦一系列活動。
因此,建立正確的飲食文化,不只是個人的事,也是整個社會需要一起努力建置。灃食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芳燕也說,因為消費決定生產,因此要有好的食物,消費者就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透過灃食教育基金會的努力,推廣透明健康、永續飲食的知識傳播,一起提升飲食文化,幫助台灣邁向良食島。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