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12.15 06:29 臺北時間

【公視大展2】10年同學會 關鍵人物不想來的原因是...

《歧視的一課:十年之後》中曾參與「歧視實驗」的班級師生在10年後開「同學會」回顧當年的想法與改變。後排左一為安妮老師、後排中為小皮。(公視提供)
《歧視的一課:十年之後》中曾參與「歧視實驗」的班級師生在10年後開「同學會」回顧當年的想法與改變。後排左一為安妮老師、後排中為小皮。(公視提供)
紀錄片《歧視的一課》的構想,來自1970年美國女教師珍艾略特(Jane Elliott),她在小學班上將學生分為藍眼睛與棕眼睛2組的實驗紀錄片。事隔多年,2006年加拿大公視記者巴斯珂涂爾拜( Pasquale Turbide)有鑑於歧視問題的嚴重,想仿效珍艾略特實驗,製作加拿大版紀錄片。
此時小學老師安妮苦於學生小皮因過胖常遭同學霸凌,在一次社交場合中認識巴斯珂後,雙方對於實驗取得共識,並促成電視台與學校攜手。為了拍《歧視的一課》,工作人員做了很多事前的拜訪與準備,取得校方、和每位家長的同意。因為小學所在的St.Valerien-de-Milton是個小鎮,大家都互相認識,討論後同意此事,並確保安妮有主控權,只要有問題可以隨時喊停。
加拿大公共電視台與安妮老師合作《歧視的一課》在播出之後雖然獲得許多正面的肯定,但也曾有不少反彈質疑聲浪,認為不應拿孩子當實驗白老鼠。安妮站在第一線,是承受最多壓力的人,但她認為,這些參與實驗的孩子只在課堂上受到一天的歧視,但很多孩子、甚至大人是長期活在這樣的陰影下。而且不只在校園,在職場也有人天天受到歧視、霸凌。
加拿大小學老師安妮大膽在課堂上進行關於歧視的實驗,承受很大的壓力。(公視提供)
至於拍攝續篇《歧視的一課:十年之後》時,當年的問題仍或多或少存在。導演瑪汀波爾多( Martyne Bourdeau)表示,拍攝該片前,本以為最困難的是找回班上同學,沒想到最大挑戰反而是邀老師安妮與當年被霸凌的小皮2位關鍵人物重回課堂:雖然前集《歧視的一課》獲家長、校方同意,但老師安妮仍承受龐大輿論壓力;18歲的小皮即使時隔10年,依然有被霸凌的陰影。但在巴斯珂說服下,2人都想知道同學們的想法與改變,小皮也為了見當時為他挺身而出的同學大衛而出席。
瑪汀波爾多表示,因為多數人都還住在鎮裡、只有3、4人搬走,又有社群媒體,所以連絡並不困難,加上多半的同學都很好奇10年後其他同學的情況,所以想來看看。最後班上28個學生,到了25個,3個沒來的原因分別是要工作、牧場的牛要生了以及失戀心情不好。
《歧視的一課》系列發揮影像的力量,促使魁北克立法規定學校防止霸凌與恐嚇,也透過教育系統成為防止歧視的素材,加拿大公視網路平台還製作教案,供會員使用。瑪汀波爾多強調,以往的紀錄片常著重在加害者或受害者,但旁觀者同樣很重要。《歧視的一課:十年之後》最重要的一課就是「目擊者可以改變事情」(Witness can change things),提出目擊者的旁觀角度,只要看到歧視,不平則鳴,事情就不一樣。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