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1.15 06:21 臺北時間

成功機會渺茫 網球選手都是賭徒!

2017年7月1日,瑞士球王費德勒親吻溫布頓冠軍金盃。職業網球是收入差距最大的產業之一。(東方IC)
2017年7月1日,瑞士球王費德勒親吻溫布頓冠軍金盃。職業網球是收入差距最大的產業之一。(東方IC)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原文〈Why so many tennis players go pro even though few "make it"〉刊載於 The Conversation ,作者Michael Jetter為西澳大學經濟學資深講師。
網球選手在轉入職業時冒著極大風險,因為靠網球賺取一份穩定收入的可能性──更別說打球致富了──實在非常渺茫。我們所做的一份研究顯示,正是因為這層風險因素,才讓選手對於轉入職業趨之若鶩。
就像賭博一樣,網球選手是被那一丁點賺取高報酬的機會所吸引。
根據我們的統計,1997年一位世界排名100的18歲選手,在其網球生涯中賺入超過1000萬美金的機率,只有0.001%,也就是10萬分之一的機會。千萬美金乍聽不少,但若扣掉男選手3萬8800美金、女選手4萬180美金的平均參賽成本(以2013年為準,不含教練費用),剩下的並不多。
網球選手的生涯總獎金,平均算下來約在30萬美金左右。但有8成職業網球手幾乎是一無所獲,超過這個水平的選手所獲得的報酬則差距極大──最高可以高到費德勒30歲前累積的6500萬美元總獎金。
從上表可以看出網球選手的收入差距是所有運動中最極端的例子之一。排名前段的選手,無論男女,賺得的獎金數額非常驚人,但排名200到2000的選手就幾乎什麼也拿不到。
在打入4大賽的128位選手中,優勝者獲得的獎金約占18%,第一輪就遭淘汰的選手則僅拿到0.3%的獎金。這還不算那些頂尖選手額外收取的廠商贊助和代言費用。
青少年選手若是世界排名領先,轉入職業後成為網球明星的機率就比較大,但他們的前途也有不確定因素。以青少年時期排名世界第一的Kristian Pless來說,轉職業後最佳排名只有65,十年生涯中也僅賺進110萬美元獎金。
在針對賭博行為的研究裡,無論是實驗或觀察所得結果都顯示參加者是受到「偏態」賭局的吸引,也就是說,賭局中有極小機率可以獲得極大的報酬。 舉個例子:想像有兩種賭局,一種是付一塊或者不給錢,各一半機率;另一種則是有49%機率給8毛,1%機率給10塊,50%的機率不給錢。
雖然第一種賭局平均報酬較高,風險也較低,但研究卻發現賭徒對於偏斜賭局情有獨鍾,幾乎都選擇加入第二種賭局。
我們的研究顯示同樣心態也出現在網球選手轉職業的決定裡(相當於一場牽動生涯的大型豪賭)。我們發現那些潛在收入呈現高度偏斜的選手,也就是有極小機會賺取極高獎金的人,特別容易做出留在職業網球的決定──至少再多待一年。
換句話說,網球員在挑選生涯道路時,其行為就跟賭徒壓注馬兒的方式沒有兩樣。
不僅如此,男孩似乎又比女孩更容易受到高偏斜收入機率的引誘。如果少了賺取高報酬的微小機率,年輕男選手再打一年網球的興趣就會驟減20%,反之年輕女選手再打一年的機率只減少5%。
在我們的研究裡,賭徒心態在網球選手身上展現的程度,當然比真正賭徒低很多,但其效應依舊明顯,而且若考量多數網球員實際拿到的低微報酬,我們可以說這些球員與其夢想成為下一個小威廉斯,還不如實際些,提早轉換跑道。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其他產業中。近幾十年來,許多職業裡收入兩極化情形都有加大的趨勢。
電視和網路這些新科技的出現,或許是原因之一。這些媒體製造了一小撮超級巨星,吸納特定職業裡的大多數產值。像是在流行音樂領域,小天后泰勒絲的專輯動輒大賣數百萬張,街頭藝人卻多半只能苟延殘喘,無法靠音樂過活。
另外,我們研究也顯示出明星的存在可吸引大眾對特定產業的關注。
賭徒心態不見得是不理性的,因為對機會渺茫的事物懷抱希望,常能予人滿足感。不過網球選手多半是在賭一把的現實,暗示了他們當中的多數人,日後恐怕難免悔不當初。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