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8.01.18 11:59 臺北時間

【文大準校長專訪】盧希鵬:6年讓父親任職的文大成為最好私立大學

文大準校長盧希鵬接受本刊專訪,暢談未來的治校理念。
文大準校長盧希鵬接受本刊專訪,暢談未來的治校理念。
文化大學董事會去年以8比0的壓倒性票數選出新任校長、台科大特聘教授盧希鵬,雖然因為董事會紛爭未解如期上任可能有變數,但他接受本刊專訪時暢談治校理念,並發下豪語,希望6年內讓文化大學成為國內最好的私校,並以互聯網概念幫助這所父親任職而引以為榮的大學。
當盧希鵬決定參與文大校長遴選後,很多朋友都在問,「為什麼這麼傻,要跑去應徵文大校長,難道不知道董事會有很多故事?」盧希鵬笑說:「這些我通通知道,也知道這條路絕對很困難,但對我來說,父親以在文大英文系當教授為榮,我對大學教育也有點想法,就這麼一拍即合。」
盧希鵬說,「父親在我小學五年級就過世,但在我小時候,當時文大創辦人張其昀力邀很多大師到校任教,我父親一直認為能與這麼多大師當同事是多麼光榮的一件事,而當時我的認知裡面文化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雖然我長大懂事後才知道原來還有其他大學,但對文大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盧希鵬父親(右上)當年投筆從戎,來台後進入文大擔任英文系教授,一直對於能在文大教書引以為傲,這也是盧希鵬(右下)願意參加文大校長遴選的主因。(盧希鵬提供)
「我的父親當年是就讀南京中央大學,原有大好前程,所有家人都反對下竟然投筆從戎考上黃埔軍校,在那個年代寧願放棄自己利益追求國家利益,可能是我血液裡有這樣的遺傳,所以我願意從國立大學特聘教授這個舒適圈跳進複雜的地方。」盧希鵬強調,既然下了這麼大的決心,就想要為父親曾任職的大學做點事。他還笑說:「如果換做其他大學,我也不一定想下來選。」
盧希鵬的專長是電子商務,如何將所學專長應用在治理學校上?他表示,互聯網中很重要的一個精神是「自組織而不是他組織」,盧希鵬舉例,有個學生會計怎麼學就是考不及格,但畢業後創業,會計自然就學懂了,因為如果再學不懂公司會倒,這就是自組織(自我成長)和他組織(外在考評)的差別,而現在大學教育還停留在他組織的工業時代概念,這是上任校長後必須盡快調整的地方。
所以未來如果擔任文大校長,盧希鵬表示,「我自認是一個搭建舞台的人,只要給老師和學生絕佳的舞台表現,他們成功了,文化大學自然就成功,而且私立大學的彈性比較大,老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創業,這是國立大學教授做不到的事。」
面對少子化的衝擊,盧希鵬認為,以目前的狀況文大可能會在少子化中遭到重創,必須先提升成國內最好私立大學才能倖免於難,因此在發表治校理念時,就跟遴選委員提到,6年內要成為台灣最好私校才能躲過第一波的少子化洪水(新生人數為去年的70%),12年後要成為國際型大學,以度過第二波的少子化洪流(新生人數將是去年的50%)。盧希鵬強調,「或許那時我已經退休,但我的任內會先做好規劃,至少在退休後可以看到文化大學蓬勃發展。」
其他的治校理念中還包括「美哉中華、鳳鳴高岡」4個計畫,爭取更多預算強化教研環境、強調中華文化教育、讓某些項目有世界一流大學水準以及6年內讓文大成為國內最好私校等;盧希鵬強調,有些計畫還不能說,但未來只要上任一定馬不停蹄的推動,尤其招生部分,未來文大不只收18至22歲的學生,先讓文大能度過少子化危機。
回到校長遴選,最近盛傳校內有黑函與謠言指控當選的校長盧希鵬造假論文,對此盧希鵬表示,聽聞這些指控後,仔細地檢視所有的論文,其中有四篇論文因為出版年和接受年不同而重複表列,重新計算後,還將漏列的六篇論文也加進去,所以總數從92篇論文變成94篇論文,其中65篇是SCI/SSCI,每一篇都上網查證過都真實存在,並將重新整理後的論文送給董事會,盧希鵬說:「敬告抹黑者,我將絕對捍衛名譽,請抹黑者能自重。」
文大準校長盧希鵬指出,對於董事會的紛擾都不去關心,因為他是來做事的人。
盧希鵬強調,自己是受西方教育,必須尊重體制,就等教育部和文大董事會的結果,「我只清楚認知一件事,我是8比0選出來的新任校長,教育部如果通過我就去做法律與職權賦予我做的事情,如果結果沒通過,我也尊重,現在所有的亂象都是民粹,都是雜音,我都不去理會也不會去關心。」
最後盧希鵬強調,因為父親關係對文大有特殊情感,想幫忙讓文大繼續生存下去,因此絕對不會是傀儡,所有的政策推動都要得到董事會支持,一直以「精於做事,誠於待人」8個字自勉,無意參與任何鬥爭,只是想到文大來做事,把學校搞好。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