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2.26 15:05 臺北時間

【工業革命4.0】機器人正式入駐工廠  東南亞紡織業9成勞工將被取代

成排女工在縫紉機前埋首工作,是南亞和東南亞成衣工廠內常見的景象。(東方IC)
成排女工在縫紉機前埋首工作,是南亞和東南亞成衣工廠內常見的景象。(東方IC)
「勞力密集」從經濟學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有著「低階」和「血汗工廠」的意味,但對許多亞洲國家──包括經濟起飛年代的台灣──來說,勞力密集的直接效益,卻是讓數百萬人獲得工作機會,藉此脫貧,晉身中產階級。
過去,最典型的勞力密集產業是紡織業,而藉由紡織業晉身新興經濟體的國家,在台灣之後是中國,再轉到今日南亞和東南亞,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國家。
以人口1.6億的孟加拉來說,過去水患頻仍、長年飢荒,政局動盪,曾被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形容為「無藥可救」的國家。但就在當地就業市場敞開大門,開始接單生產歐美成衣品牌的服飾商品後,經濟迅速成長,大量鄉村人口湧入都市成衣工廠,辛勤埋首於一排排的縫紉機前,無數人的生活因而改善,也替孟加拉賺進了大筆外匯。數據顯示,紡織業占孟加拉今天出口總值的8成以上,提供多達3百萬個就業機會。
然後,孟加拉勞工前撲後繼投入工廠作業員行列,當地成衣工廠開出來的職缺近年來卻呈現遞減的趨勢,從10年前的30萬,銳減到了6萬個新增工作機會。在此同時,孟加拉的出口數據卻持續狂飆,年成長率將近20%。這一來一往間,到底是誰搶走了孟加拉紡織工人的飯碗?
答案是:機器人,與先進自動化技術。 以往歐美成衣產業偏好亞洲代工廠的主要原因,有二個:第一,是東南亞和南亞的人工成本很低;第二,是紡織品柔軟飄忽,需要細緻手工,而這些正好是機器人最弱的一環。因此儘管汽車業、電子業都加速引入機器人自動化製程,紡織業卻一直不動如山,今日生產一件T恤的製程,跟一百年前相差無幾,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但隨著「血汗工廠」問題擴大成外交議題,歐美品牌為了改善工安和工作條件,在亞洲代工的成本不斷增加,同時機器人技術也在近年快速躍進,像是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自動化技術公司開發的縫衣機器人,可以讓四條生產線只需一名工人監控,就能順利運作,大幅降低人力需求;而西班牙研發的雷射加工機具,則是可以在牛仔褲上輕易做出「破褲」的效果,比起人工費力打洞,一台機具能包辦幾十位作業員的工作份量。
國際勞工組織(ILO)去年一份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協為數約9百萬名紡織業勞工中,有多達9成將會被機器人所取代。歐美成衣品牌一旦砸錢投資於機器人生產技術,東南亞國家的勞力成本優勢將隨即消失,屆時大量失業人口衍生的問題,恐帶來深遠影響。
「我很擔心開發中國家,他們正好是在這波自動化革命的受害靶心上,」麻省理工學院的數位經濟專家Erik Brynjolfsson警告。
資料來源:Wall Street Journal, 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