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5.08 06:19 臺北時間

【霍金的美國口音(上)】人如其聲 霍金獨鍾「機器人語音」

霍金與外界溝通,是透過電腦合成的人工語音。(東方IC)
霍金與外界溝通,是透過電腦合成的人工語音。(東方IC)
1988年3月,霍金前往加州做3個月的巡迴演講。當時的他年僅46歲,但漸凍人症狀已奪去他說話的能力,因此他的輪椅上裝載了一塊編號CallText 5010的電路板,利用臉頰肌肉來控制發聲。上了講台,霍金一開口就拿自己的電腦合成語音開玩笑:「問題是,我現在變成了美國口音。」
CallText 5010是當時美國電腦公司迪吉多的產品,採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ennis Klatt開發的技術,當中所有語音檔都是Klatt教授在80年代自己拿著麥克風,一字一句錄下的。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霍金的聲音變成了帶點美國腔的合成語音。
只是誰也沒想到,30年後,霍金竟然依舊操著同樣口音,發表他生前最後的演說。而那夾帶英式幽默的美國腔,也成了霍金深印世人腦海「輪椅上科學家」不可磨滅形象的一部分。

初代語音合成技術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iPhone的Siri成為家喻戶曉的聲音,緊接著Amazon的Alexa、微軟的Cortena和各家科技大廠精心打造,等著進駐消費者家中對人噓寒問暖的虛擬人物,也接連問世。但在一片眾聲喧嘩、升級改辦的熱潮中,霍金那生硬卻讓人耳熟的合成語音,卻依舊數十年如一日地以平坦語調,述說著宇宙源起或捉狹的玩笑,直到他辭世的那一天。
許多人心中不免疑惑:這麼多年下來,難道沒有人想過替霍金的語音系統升級?讓他的聲音聽起來更自然、更流暢一些?
答案是:有。但全都被霍金拒絕了。
CallText技術在90年代被麻州一家叫做Nuance的公司買下,工程師運用新的語音引擎,把CallText改成更接近人類說話的語調和起伏,聽起來也不再那麼生硬。但Nuance在1996年主動接觸霍金,信心滿滿地交給他幾段語音樣本,打算免費替霍金進行系統更新時,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應。
「不對,這不像是我的聲音,」霍金回覆說。「我的聲音是1986年的舊版本,那才是我的聲音。我還是用舊的好了。」
多年下來使用合成語音與外界溝通的結果,是霍金自己以及周遭大部分的人,都不自覺把那獨特的機械化語音和霍金畫上了等號。新版的語音即使再優美、再流暢,都無法突破一道最大的障礙──聽起來,要「像」霍金。
「我喜歡原來的聲音。到現在為止,我還沒聽到比原來更好的語音。」霍金曾說。
若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那麼語音就堪稱是人的「靈魂之聲」了。電影《愛的萬物論》拍攝時,導演為了在影片中使用霍金招牌的合成語音,還必須先尋求他的同意。2014年,霍金獲邀至白金漢宮晉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開玩笑地問:「你說話還是有美國口音嗎?」總是玩世不恭的霍金回答:「是啊,我的聲音可是有版權的。」
資料來源: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ired, Mashable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