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07.01 13:17 臺北時間

【全文】合作名導交流國際 林哲民闖出特效新視野

林哲民帶領台灣團隊,去年以電影《擺渡人》首次拿下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大腕提供)
林哲民帶領台灣團隊,去年以電影《擺渡人》首次拿下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大腕提供)
特效能讓電影產生無窮變化,但因技術繁複、資金門檻較高,以往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多由香港或中國大陸團隊製作的商業大片獲得。電影《擺渡人》卻在特效總監林哲民帶領下,讓台灣團隊首次贏得金馬肯定。
林哲民因電玩進入特效領域,又隨台灣電影復甦,由《海角七号》《艋舺》等片累積經驗,觸角擴及香港、中國大陸等地,接連與徐克、王家衛等名導合作。堅持創新與國際化的林哲民因得獎更關心人才的養成,並希望特效技術在台灣傳承、發揚光大。

遊戲玩成特效 林哲民

職務:大腕影像執行長

學歷:東南技術學院資訊系畢業

代表作:

  • 2007年《穿牆人》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 2008年《海角七号》
  • 2009年《遺落的玻璃珠》獲金鐘獎最佳創新技術獎
  • 2010年《艋舺》
  • 2013年《南方小羊牧場》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入圍亞洲電影大賞最佳視覺效果獎
  • 2017年《擺渡人》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金馬特效得主林哲民的特效生涯,得從20年前說起。當時剛退伍的他每天打電動八小時,想想與其玩遊戲、不如去遊戲公司上班。他幸運地在遊戲公司擔任3D動畫美術,可以天天打電玩,但不久後,他的注意力轉移到電腦數位繪圖,從製作難辨真假的電腦動畫廣告,到劇情電腦動畫影片,案子愈接愈大,於是與朋友成立公司。
初接電影特效時,台灣電影景氣低迷,林哲民仍在2007年參與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号》,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未來如何,反而有憧憬。
2006年,林哲民因熟悉3D電腦動畫技術,認識一些導演,開始接觸台灣電影特效製作。「雖然之前沒做過電影,但因有相關技術,又感受到導演們的熱情,自己也有衝勁,敢於嘗試。」這一試,林哲民就在隔年以鴻鴻執導的《穿牆人》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鴻鴻執導的《穿牆人》是林哲民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的作品。(威像提供)
初接電影特效時,台灣電影景氣低迷,但林哲民仍在2007年參與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号》,「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未來如何,反而有憧憬。」他透露,《海角七号》裡「高砂丸」航行畫面原設定是全CG(電影動畫)製作,但魏德聖在好萊塢特效公司工作的朋友認為,可參考《鐵達尼號》製作縮小比例模型船實拍,「搭配攝影機的格數調整等步驟,觀影時就會像看到一艘真的大船。」
當時特效組造了一艘2.5公尺長的模型船,考慮吃水、馬達轉速、特殊鏡頭使用、特效用綠幕等問題。「沒想到船從台北運到南部就倒了,必須修理,拍攝時又碰到落山風。」林哲民坦言,沒算到自然的變數,最後改以全CG製作。
《海角七号》中遣返日本人回國的「高砂丸」大船,是以CG製作。(大腕提供)
儘管《海角七号》特效製作不順,票房卻開低走高,全台狂賣5億3千萬元,林哲民也因台灣電影市場重新活絡,開始參加國際特效高峰會,和韓國、日本、香港、新加坡、好萊塢等地的特效總監交流,並先後承接《艋舺》《翻滾吧!阿信》《五月天追夢3DNA》《賽德克‧巴萊》《痞子英雄1、2》等片。「由於每部片的導演各有強項,每次合作都有不同的提升。」
《海角七号》導演魏德聖(左)與特效專家林哲民(右)討論「高砂丸」的拍攝方式。(大腕提供)
輕輕割或用砍的、割到動脈或靜脈的流血情況都不同。拍《艋舺》時,創造約4、50種流血的特效模擬,也成為公司的資料庫。
林哲民以《艋舺》為例,因導演鈕承澤是演員出身,對戲要求很高,而在特效技術部分,因曾和《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的特效總監交流,就片中流血的方式做許多研究。「輕輕割或用砍的、割到動脈或靜脈的流血情況都不同。拍《艋舺》時,創造約4、50種流血的特效模擬給導演參考,這也成為公司的資料庫,之後遇到類似的電影,可以快速執行。」
《艋舺》中不少流血的畫面靠特效技術達成。(翻攝自擼鐵的小狗蛋兒微博)
林哲民指出,如果純粹製作規劃好的特效,他的團隊在執行與研發技術上都已相當熟練。至於他個人最大的挑戰是當特效導演,因為得在電影拍攝前規劃,清楚全片重點。「通常我會先看劇本,再以特效導演角度思考、和導演討論如何創造獨特的視覺感受,同時考慮燈光、鏡頭的運用。」例如《賽德克‧巴萊》開拍前,林哲民團隊已和導演魏德聖進行6個月的密集討論,「影片到山上拍,我們也跟場提建議。」
追求創新的林哲民因《五月天追夢3DNA》首次製作3D電影特效,並以此為基礎接下徐克《狄仁傑:神都龍王》。此片特效由中港台與韓國4地分別製作,林哲民團隊負責武器的運用。比方演員耍刀,看似神乎其技,但拍攝時演員手上並沒真刀,得靠特效加工。
為此,林哲民不只全面更新立體3D設備,讓武器逼真,武器移動的位置計算更要精準,「還要明白這個鏡頭與上個鏡頭的關係,剪接方式也不同。否則2D看沒問題,一旦戴上3D眼鏡,手和刀的位置就不對。」林哲民強調:「3D最難的不是立體與否,而是讓觀眾觀影時感覺非常自然、舒服。」
《狄仁傑:神都龍王》裡林哲民特效團隊負責各類武器的運用。 (東方IC)
與徐克合作《狄仁傑:神都龍王》《智取威虎山》之外,林哲民又與導演王家衛合作《一代宗師》。「我們主要是將片中的歷史片用特效調整色調。因為黑白歷史片裡只有灰階、沒有顏色,為了把這些歷史片變回彩色,查了幾千、幾萬張那個年代的照片,才知道那時的衣服、手巾應該是什麼顏色。」
到了王家衛監製、張嘉佳導演的《擺渡人》,林哲民又進階到創意型特效的執行。片中女星杜鵑調給梁朝偉喝的雞尾酒「See You Tomorrow」是全片關鍵,「當時導演希望根據這杯酒的名稱來想效果,雖然只要符合情節,酒產生的效果可以自由發揮,但這就很難。」為讓做出來的特效生動,從不喝酒的林哲民開始研究調酒,觀察什麼酒配什麼果汁,會產生什麼效果,「要先了解雞尾酒調製的過程,才知道特效視覺表現方式。讓觀眾相信調酒是自然發生,不是數位特效做出來的。」
林哲民因與導演王家衛(右)接連合作《一代宗師》《擺渡人》獲益良多。(大腕提供)
《擺渡人》裡有下雪的景色,要讓雪飄得有感情,就要不斷觀察真實的動態,最終揣摩出一種有情感的方式。林哲民坦言,越是這種看不出特效的部分,反而越難。
此外《擺渡人》裡還有下雪的景色,「要讓雪飄得有感情,就要不斷觀察真實的動態,最終揣摩出一種有情感的方式。」林哲民坦言,越是這種看不出特效的部分,反而越難。況且王家衛導演美學造詣非常高,必須做很多功課才能和他討論。
從事特效產業多年,林哲民發覺人才培育的重要,公司也固定提供大學建教實習的名額。林哲民表示,特效技術無法速成,熟練之後就可以不受技術牽絆,自由表現創意,因此起步格外辛苦。
在以《擺渡人》拿下金馬獎後,林哲民基於使命感希望將工作流程與研發心得傳承下去,計畫與大學合作成立台灣第一個視覺特效系,「從大學開始導入實作經驗,讓學生學習正確的道路。也希望下階段的成就感,是來自我們培育的高手一個個爆發。」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