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7.03 06:47 臺北時間

吸管統治世界(下):可拋棄式的餐具與可拋棄式的人生

可拋棄式的餐飲用具如今成了地球難以拋棄的噩夢。圖為印度孟買海灘令人怵目驚心的垃圾。(東方IC)
可拋棄式的餐飲用具如今成了地球難以拋棄的噩夢。圖為印度孟買海灘令人怵目驚心的垃圾。(東方IC)
貝克的小說寫於八零年代,當時吸管和其他各種塑膠產品正快速在生活週遭蔓生。在此同時,美國的資本主義也經歷了一次「金融化」的重整過程。
這個新興起的模式是所謂「槓桿收購」,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rivate equity)靠著大量舉債(美名之為「槓桿」)收購傳統老公司,再把它們分拆支解,把其中有價值的部分變賣獲利,接著對公司進行「重整」,大幅解雇員工、縮減支出,以應付他們槓桿收購公司時的債務。
在八零年代初,家族經營的馬里蘭製杯公司大股東們和管理階層已經都到了屆退的年齡。80個家族成員持有公司約半數的股權。在1983年,公司的年營收為6.56億美元,年獲利3200萬,員工人數一萬人。它是全美國最大的可拋棄式餐具製造商。家族已準備找尋買家獲利了結。
同業的許多大公司都紛紛表現興趣,不過最後是由一家上市的紙公司霍華德堡(Fort Howard)以5.34億美元買下。
股東們當然是大賺了一筆,不過公司在新管理的營運下並不順利。根據當時《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報導,霍華德堡的新主管曾在一場晚餐裡,對著一批馬里蘭製杯的高階主管拿出了一個掛圖,上面一頁寫著:公司的「舊」價值觀是服務、品質、回應客戶需求。接著他翻到下一頁,寫的是公司的「新」價值觀:獲利、獲利、獲利。
霍華德堡開始對大砍預算、逼退老臣、裁減人事,同時間繼續擴張工廠廠房。畢竟一切都是生意,在商言商。
維持新廠房的運作要維持,就需要更多的客戶訂單。霍華德堡於是在1986年再用3.32億美元買下了另一家餐具公司莉莉圖利普(Lily Tulip)。自然,又是另一番的人事大整併。
兩年後,股權公司出擊了。當初曾協助霍華德堡併購的摩根史坦利用39億美元買下了霍華德堡,自己搖身一變成了老闆。它成立了「甜心控股公司」(Sweetheart Holdings)順帶把債務留給了霍華德堡。
短短八年之間,霍華德堡從一家獲利良好的公司變成負債累累,赤字9500萬美元的賠錢貨。諷刺的是,公司的產品仍可獲利,它的負債原因與公司營運的完全無關!
1993年,甜心控股把公司賣給了另一個投資集團「美國工業合夥公司」(American Industrial Partners),接著又再轉賣給了Solo Cup餐具公司,最後,Solo Cup本身被原本專賣Solo Cup品牌各式吸管的家族企業Dart Container給買下。生產製造這些免洗餐具的工人,與經營控制公司的經營者之間距離越來越遠。
紐約街頭的冷飲攤位。如今許多城市紛紛立法限限制吸管的使用。(東方IC)
大量的資金在市場操作的同時,各式的可拋棄式吸管被製造、販售、丟棄、不知所終。美國在此同時,大量的製造業人口不斷被整併、精簡、外移,財富則不斷被累積、複製、聚集在極少數最有錢的人手中。
而可拋棄式吸管當初製造發明時的「非預期後果」正逐漸顯現。吸管如今被當成危害地球生態的禍首,經過吸管攝取進入人體的各種合成糖水,則繼續帶來肥胖症的威脅,抵銷了一百年前吸管在公共衛生所曾做的貢獻。
如今,國家或是城市的地方政府或許可以透過立法,限制塑膠吸管的使用,不過他們對資本主義以及它所帶動的消費文化恐怕無能為力。這個消費文化不只創造出了可隨用隨丟的吸管,甚至創造了可隨用隨丟的公司,和可隨用隨丟的人們。
參考資料:The Atlantic, Vox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