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點許,月亮彎彎掛在灰藍色天空,這時,還是星星月亮的天下,卻已經有一群穿著黃色外丹功服的老人,悠閒動身往飛牛牧場食農廣場集合,5點整,大夥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緩緩熱身。飛牛牧場第二代施圻臻笑說:「有些長輩家住比較遠,凌晨3點多就慢慢走來,我們這裡的路燈不多,曾經有同事要出差趕早班飛機,小巴司機差點被老人嚇死,以為看到……」

結束1個多小時的運動後,每周有一天,吳敦瑤會邀請社區民眾到飛牛牧場餐廳共進早餐,大夥交流在自然農法上的心得,偶爾,鄰居也會獻寶,帶來手工自製點心、食材,吳敦瑤與妻子吳孫碧珠則摘了大把鮮嫩地瓜葉,拿到廚房現燙加點簡單佐料,配上消暑豔澤的蝶豆花檸檬汁,成為眾人的私房好料。

引進自然農法 無農藥無肥料
「要做外丹功,一定要沒有掛念煩惱才行。」經歷過大風大浪加上生命歷練,讓吳敦瑤的談吐間充滿人生智慧,許多飛牛牧場的年輕員工私底下都愛黏著他,儼然是本活字典。6年前,他自日本引進自然農法,訴求完全無農藥無肥料,遵循適地適種自然法則,並推廣至社區,目前在飛牛周邊有11戶家庭響應參與,甚至組成代工隊種子,逢人就推廣。
原本在台北從事金融業的徐白龍,16年前被吳敦瑤找來擔任特助,對動植物興趣大於數字的他,從此被飛牛牧場的土地黏住,最後乾脆帶妻小定居苗栗通霄。徐白龍直言:「吳董的想法非常先進,他常出國考察、看書,走得比很多人更前面,把歐洲菜園花園化概念帶進飛牛,融入食農教育和社區營造,號召成立協會推動農村再生,沒有他起頭,這個計畫不可能成。」

串聯地方力量 響應農村再生
吳敦瑤笑憶:「剛來通霄中部酪農青年村(飛牛牧場前身)時,這裡的土地都是最沒價值的保安林,地方的人都戲稱我們這些青年是『盤子』」(台語,意指肥羊宰),連對外道路都沒有。」要發展一定得開路,酪農村青年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公部門每年只撥400公尺造路預算,一條3公里聯外道路硬是花8年才鋪好。
原本酪農青年是關起門來養牛,直到轉型觀光後,絡繹不絕的遊客免不了給地方社區添麻煩,加上吳敦瑤參訪美國HERSHEY'S巧克力,讓他體認到,成功的企業除了做好本業,行有餘力更應擴大到社區,建立正確價值觀。

5年前,中央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吳敦瑤決定響應,「剛開始沒人聽得我在幹嘛,要挨家挨戶解釋,里長也不理我,直到我們開會、寫計畫案,成功申請到1千多萬元建設地方,大家才改觀。」申請款項多用在農村道路維護、水土坡坎保持,讓南和里與城南里社區由內而外產生質變。
「我一邊做,一邊到加拿大、日本看,我喜歡到國外參觀比我們更先進的做法,出國我主要是去看公園、牧場,拚命參觀吸收,回來實踐在自己的地方。」吳敦瑤自嘲連玩都有職業病,對園藝、建築深深著迷的他,可以在加拿大書店一待就是一整天。
更新時間|2018.08.15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