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10.21 07:58 臺北時間

【全文】《20之後》浪濤裡取景 王小棣海量夢想致青春

蘇達貞(右)擔任戲劇技術顧問,支援王小棣(左)的海上拍攝工作。
蘇達貞(右)擔任戲劇技術顧問,支援王小棣(左)的海上拍攝工作。
由王小棣執導並參與編劇的《20之後》,是首部長時間在海上拍攝的台劇。繼2016年植劇場後,王小棣用十位Q place新人,在海洋教育與獨木舟專家蘇達貞技術協助下,完成她入行以來執行難度最高的劇集。
故事中,王小棣把年輕人對未知的恐懼,與懼怕海洋相互呼應,更以台灣自然景觀為作品特色,分享給觀眾。
王小棣領軍「好風光」團隊創造植劇場亮眼成績不久,去年收場,今年他再接再厲編導青春成長劇《20之後》。該劇獲文化部106年電視節目製作補助3200萬元,對等投資後以每集300多萬元成本,製作成20集劇集。王小棣找來10位Q place訓練出的新演員參與,並由以《戀愛沙塵暴》《花甲男孩轉大人》連2年入圍金鐘獎新進演員與女配角的江沂宸(原名江怡蓉)挑大梁。
5位年輕演員挑大梁的《20之後》,探討時下年輕人如何面對並克服成長的難題。左起鄭靚歆、林孫煜豪、江沂宸、葉慈毓、胡釋安。(公視提供)
《20之後》描寫幾位高中死黨北上租屋求學,結識台北友人,大夥共同展開20歲對人生、性別、夢想的探索,是一部充滿青春能量的電視劇。
「我一直喜歡拍年輕人的故事,但青春成長類型應該是第一次嘗試。」王小棣在90年代拍攝、監製家庭喜劇《全家福》《家家福》及《母雞帶小鴨》,2000年捧紅馬志翔、藍正龍的《大醫院小醫師》,是以醫院為故事背景的家庭劇,而2013年執導由寇家瑞、鍾承翰、張庭瑚主演的《刺蝟男孩》,則是探討少年感化議題。
透過自身及對周遭人們的觀察,王小棣在《20之後》加入近年興起討論的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元素及多元成家議題,「現在20歲年輕人有太多考驗,性向認同、家庭觀念、鄰里關係都和從前不一樣。人與人愈能相互了解,想法就愈多元健康。」
蘇達貞(右)對海洋的熱情感動人心,王小棣(左)的鏡頭下也將大量台灣自然美景融入,分享給觀眾。
2015年王小棣監製完《長不大的爸爸》後,認識在製片組實習的演員葉慈毓,同時也與10年前演完電影《酷馬》即赴美求學的鄭靚歆重逢。3位中性女生的相遇與重逢,引發王小棣靈感,同年又受海洋大學退休教授蘇達貞立志從台灣划竹筏到日本「與那國島」的航海紀錄片《夢想海洋》啟發,決定製作一齣以青春勵志為主題、海洋為故事背景的戲劇。
王小棣2017年初展開田調與劇本編寫,並請《夢想海洋》主角蘇達貞擔任技術顧問,將他的經歷及理念融入劇情,「希望在劇中呈現面對天地遼闊的心境,以及航向未知的憧憬。」
海上取景難度高,為了呈現海洋的真實面貌,編劇、製片團隊、演員、工作人員得輪流接受3天2夜海洋探索教育,對海洋有基本認識。
蘇達貞是海洋大學教授,2010年退休後,組成師生團隊完成獨木舟環島,隔年成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組織並推廣親海活動,今年就有超過千人參與基金會的3天2夜探索教育課程。
2017年5月蘇達貞領軍划竹筏,從花蓮出發(右圖),橫渡110公里到日本與那國島,返抵花蓮後合影留念。(蘇達貞提供)
蘇達貞還發起「DIY帆遊世界計畫」,要從台灣划竹筏至與那國島,2014年吸引電影監製葉如芬拍攝成紀錄片《夢想海洋》,當年雖礙於法規無法成行,終在2017年實踐夢想。
「我們活在一個被文明約束的時代,現在誰會覺得該像從前一樣,用自己的力量在海上自由航行?我們對海洋的懼怕,就像對未知的恐懼,應該了解、接受自己,分享生命的力量。」王小棣也深感台灣有豐厚人文及自然美景,應成為台灣影視作品的特色。
《20之後》片中有仿蘇達貞教授自製竹筏在海上航行的橋段。(公視提供)
海上取景難度高,全靠蘇達貞詳細解說,掌握海流、海象,工作人員才能就定位架設攝影器材。為在劇中呈現海洋的真實面貌,編劇、製片團隊、演員、工作人員得輪流接受基金會安排的三天兩夜海洋探索教育,對海洋有基本認識。蘇達貞笑說:「我當時很擔心講完這些,導演會不會就不來拍了。」
拍攝前要掌握當天的天氣預測,海風、海浪、潮汐跟周遭可能的變化。水流瞬息萬變,海洋上一個小細節沒注意,可能團隊準備3天的事就泡湯。
透過蘇達貞的專業協助、陪同勘景,讓劇組節省許多時間。王小棣印象很深:「勘景時,蘇老師雖然在岸上,卻隨時知道我們在哪,不時透過對講機指示我們該往哪划、看哪邊,感覺很神奇。」
劇組拍攝時使用雙桅帆船搭載工作人員及器材,並趕在清晨出海取景。(公視提供)
回想出海6天、每日平均10小時的工作過程,王小棣直言:「這是我難度最高的作品!」為達成在海上、空中、水底不同的空間取景,劇組一共出動2台攝影機、6台GoPro極限運動攝影機、1組空拍機團隊、1組水底攝影團隊,並動用1艘賞鯨船、2艘雙桅帆船、8艘獨木舟及海上平台設施,而劇中海上臨演、戒護都由「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志工擔任。
蘇達貞透露:「拍攝前幾天要先掌握拍攝當天的天氣預測,海風、海浪、潮汐跟周遭可能的變化,全盤了解再設計演員及船隻的配合。水流瞬息萬變,海洋上一個小細節沒注意,可能團隊準備3天的事就泡湯。」
拍攝前,蘇達貞為演員上課講解海洋相關知識。(公視提供)
靠著周詳計畫、仔細執行及天公作美,花蓮的碧海藍天盡收眼底,只是拍攝期間免不了暈船的辛苦。像是演員凌晨一點化妝、四點搭船,從花蓮鹽寮漁港出發前往清水斷崖,抵達目的地後要隨時在獨木舟上待命,許多人就在等待過程中暈浪狂吐,王小棣也在工作中不自覺遭日曬二度灼傷。
「如果沒有蘇老師,真的很難完成任務,從劇情到拍攝都是很棒的學習。」更令王小棣感動的是:「接近大自然時,大自然會把力量跟大家分享,這種分享就是最好的回饋,讓困難的任務變得愉快且振奮人心。」

拖鞋教授 蘇達貞

  • 年齡:65歲
  • 學歷:夏威夷大學海洋工程博士
  • 經歷:
  • 1976年 基隆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
  • 1981年 美國加州長堤大學水利工程系碩士畢業
  • 1984年 夏威夷大學海洋工程博士畢業
  • 1985~2010年 任教於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完成獨木舟環島活動
  • 2011年 成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
  • 2015年 紀錄片《夢想海洋》上映
  • 2017年 自製竹筏從花蓮至日本與那國島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