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11.01 16:56 臺北時間

野生動物40年消失6成  WWF:我們是最後一個能改變的世代

婆羅州的紅毛猩猩近年來因棲地受到大舉破壞,導致物種瀕臨滅絕。(東方IC)
婆羅州的紅毛猩猩近年來因棲地受到大舉破壞,導致物種瀕臨滅絕。(東方IC)
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Living Planet Report)年度報告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嚴重警告,自1970年到2014年間,物種滅絕的速度是過去人類參與生態系統以來的千倍之上,44年來環境受到破壞、氣候變遷與驟變及汙染擴增,導致地球上的脊椎動物如哺乳類、爬床類、兩棲類及鳥類等超過4,000多種生物個體數量大幅減少60%,最為嚴重的拉丁美洲亞馬遜雨林一帶,則有近9成生物消失。
報告指出,造成物種迅速滅絕的凶手就是人類。因為對能源、土地與水需求的增加,人類對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動物大量獵捕等行為,導致生態、環境皆受到破壞,並使生物個體數大幅減少。
報告中提出,中南美洲因為大幅員森林砍伐,使得棲息地破碎不堪,許多尚不知名的珍稀物種,在來不及面世之前就被滅絕;2009年到2014年在坦尚尼亞的非洲象減少60%、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婆羅州則是為了種植棕櫚樹大量砍伐森林,讓紅毛猩猩在1999年到2015年間消失了十多萬隻,而海洋生物也因為大量的塑膠垃圾汙染及過度捕撈而喪命。
海洋垃圾問題是近年來生態面臨的最大浩劫,許多海洋生物更因此受到威脅。(東方IC)
WWF執行長羅伯茲(Carter Roberts)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若人類不採取保護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水及土地,現有的生活將面臨大幅改變。WWF的英國專案負責人潭雅(Tanya Steele)則說「我們是第一個意識到自己正在摧毀地球的世代,也是能採取行動改變的最後一個世代。」
雖然報告整體指出了不少地球「失去」的問題,但也傳出一絲希望,那就是歷經6年的棲地保育工作,印尼虎數量增加了20%,中國熊貓與英國水獺的數目也略有上升。但WWF仍然呼籲各國,應達成國際協議以保護自然生態,並透過個人行為改變如減少消耗肉類食品;政府與企業更要達成環保共識,透過「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乾淨能源(clean energy)」等行為讓社會轉變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自然環境。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