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12.08 13:48 臺北時間

【全文】打造池上人文慶典 台灣好基金會活化地方創生

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10年,雲門舞集演出「松煙」舞作,3天吸引7千多名觀眾到場。
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10年,雲門舞集演出「松煙」舞作,3天吸引7千多名觀眾到場。
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10年磨出地方創生模式,透過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藝術展演,以及融合張惠妹、A-Lin、伍佰等流行歌手演唱,塑造獨特品牌風格,成為台灣具指標意義的人文慶典。
主辦單位台灣好基金會的執行長李應平,帶領團隊進入鄉鎮,藉由凝聚地方鄉親產生共識,拓展觀光之際亦尊重在地價值,讓池上不僅是稻米之鄉,更是友善環境的藝術之地。
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每年選在11月收割前,於當地知名景點、橫亙175公頃稻田間的「天堂路」旁舉辦,打造出容納2千人、座落於大自然的藝術劇場。欣賞演出的同時,金黃稻浪與崇山浮嵐盡收眼底,秋風吹撫著雲霧變化轉換,獨樹一格的氛圍,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客。
今年適逢雲門舞集45週年,明年即將退休的林懷民,率團2度在池上演出,為期3天的活動湧入7千多名觀眾。他開心地說:「鄉親開演前聚精會神等待,安靜得不得了,簡直像在台北國家劇院。」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右)與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共同出席池上秋收10週年活動。
2009年,「台灣創投教父」柯文昌有感台灣鄉鎮人口外移、地方建設停滯等問題,與城市的文化差距逐漸拉大,於是成立「財團法人台灣好文化基金會」,透過整合在地人才組織,達到文化、產業及生態資源永續發展的理念,並請到蔣勳、林懷民、嚴長壽等藝術文化人士擔任董事與顧問。
台灣好基金會首先選在已沒落的北市赤峰街巷弄開設「台灣好店」,做為社區部落手作及小農產品的銷售平台,推廣巷弄文化。執行長李應平表示:「要帶動沒落街區的周邊文化氣氛需要時間,得耐得住性子,頭3年我們辦了社區報及巷弄導覽等活動,終於將里民和年輕人聚集起來。」
同年八八風災重創台東,柯文昌募集企業捐款協助重建,認養修護老台鐵宿舍園區,打造成「鐵花村」音樂聚落,並動念在池上駐點,協助地方創生。池上是台灣最早自發發展有機農業的鄉鎮之一,不少農民因退休教師蕭春生20多年來致力推廣書法,養成農閒時寫書法、閱讀的人文底蘊,外地人該從何切入?亦是一門智慧。
柯文昌在苗栗推廣「一所學校、一畝校田」的「神農計畫」,幫助偏鄉小學找資源,扎根環境教育。(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一開始我們也是抱著去交朋友的心態。」李應平回憶隨柯文昌與鄉親吃飯聊天的過程,對方不經意地說:「你看這田多美!上面若有場音樂會的話該多好!」柯文昌立刻回應:「我去搞定音樂會,你們搞定稻田。」不久就促成陳冠宇在池上稻田的首場鋼琴演奏會,照片更獲美國《時代》(Time)雜誌官網選為當週全球最美影像,池上因此躍上國際。
如何解決農村人口外移的現象?有時外來的人希望給的,不見得是在地人想要的,關鍵是傾聽鄉親想法並給予尊重。
李應平直言:「如何讓年輕人回鄉生活工作,幫忙解決農村人口外移的現象?有時外來的人希望給的,不見得是在地人想要的,關鍵是傾聽鄉親想法並給予尊重。」她坦言一開始大家都在觀望,連續舉辦3年音樂演出後,2012年優人神鼓吸引了4千名觀眾來池上,讓鄉親有了信心。
優人神鼓2012年在池上演出吸引4千多名觀眾,讓當地居民對藝術活動融入地方創生的作法產生信心。(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2013年雲門舞集赴池上演出「稻禾」,《紐約時報》藝術版以半版篇幅刊登,連出生台東的天后歌手張惠妹也主動表達參與意願。隔年她回鄉演出,就此開啟以文化為主,並融入流行音樂的池上秋收跨界基調:2016年由知名製作人陳鎮川為總策畫,邀請歌手A-Lin擔綱,並加入在地布拉瑞揚舞團、排灣族古調傳唱者桑梅絹;隔年由伍佰&China Blue壓軸,開場獻唱則是阿美族金曲歌手以莉.高露。
天后歌手張惠妹2014年參與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帶動當地售票演出及活動人氣。(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奠定架構與知名度後,台灣好基金會陸續將建立團隊、結合企業資源、執行等經驗移轉給地方。
奠定架構與知名度後,台灣好基金會陸續將建立團隊、結合企業資源、執行等經驗移轉給地方,2016年協助鄉親組成「台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將其晉升第一線主辦單位,若有活動盈餘亦回歸協會。李應平認為:「單靠基金會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常態性組織,樹立起平台,才能讓專業能力落地生根。」
如今藝術節已凝聚鄉親向心力,不但自發性討論參與,今年更創下250名青少年志工投入的紀錄,共同維持環境整潔及交通秩序。李應平分析,這是因鄉親對居住土地感到驕傲,自然而然產生的動力。
此外,台灣好基金會亦同步展開「池上藝術村」計畫,邀藝術家駐村。2014年由蔣勳號召,台灣各地藝術家開始進駐學校或部落開立美術課、課外活動讓孩子接觸藝術創作,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
蔣勳率藝術家們進駐池上藝術村,透過學校社區交流及工作坊,將藝術能量帶入地方。(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許多鄉鎮認為池上藝術節成功帶動觀光,欲邀請台灣好基金會在當地複製模式,李應平再三強調,每個鄉鎮生活型態和地理環境不同,應量身訂做,「我們的出發點並非創造商機,而是透過環境教育,找到適合解決在地問題的方法。唯有環境搞好了,才能永續發展,否則只會流於辦活動,對當地居民生活毫無意義。」
駐地人員適時扮演提醒角色,減緩過度發展帶來的汙染和破壞,持續與地方意見領袖凝聚共識,協助社區民眾與地方政府對話。
林懷民認同李應平的看法:「池上一度有大批外來的腳踏車業者到處設站,造成交通混亂,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蜈蚣車,後來透過鄉親向地方政府反應,祭出一紙公文才解決。」在類似問題上,台灣好基金會駐地人員適時扮演提醒角色,減緩過度發展帶來的汙染和破壞,持續與地方意見領袖開會凝聚共識,協助社區民眾與地方政府對話、合作,逐漸建立制度。
池上知名天堂路旁的天然劇場,觀眾面向大片美景欣賞藝文活動,打響池上知名度。(台灣好基金會提供、攝影劉振祥)
地方創生最終是要活化鄉鎮的生命系統,台灣好基金會也參考美國農業部政策「農場至學校方案(Farm to School Program)」,在特定鄉鎮實行「神農計畫」,並號召企業認養。目前已在苗栗、屏東15所小學實施,其中一個主要項目就是開闢校田。李應平表示,藉由國小生實作種植蔬食成為營養午餐來源,協助回鄉青農進入校園,傳授自然教育與文史工作,同步整合學校、青農及社區資源,真正落實基金會扎根鄉鎮、共創台灣美好家園的願景。
小學生學習耕種,同時由回鄉青農與學校合作進行自然科學及地方文史教育。(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認識台灣好基金會

2009年

  • 普訊創業投資董事長柯文昌創立
  • 台北開設台灣好店
  • 協助台東八八風災災後重建,打造鐵花村
  • 台東池上駐點,主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等四季活動

2010年

  • 台東鐵花村駐點

2014年

  • 蔣勳任池上藝術村總顧問,邀請多名藝術家駐村

2015年

  • 啟動神農計畫,號召企業認養苗栗11所偏鄉小學扎根環境教育

2016年

  • 神農計畫加入屏東潮州4所小學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