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8.12.01 19:04 臺北時間

【毒品法庭借鏡美國】專庭法官組團隊助戒癮 多元處遇納回饋機制收成效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林達,以實地觀摩加上個人經驗,建議現行毒品政策可借鏡美國。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林達,以實地觀摩加上個人經驗,建議現行毒品政策可借鏡美國。
台灣法學會今天舉辦「司法改革與訴訟制度之變革」研討會,討論議題廣泛,包括違憲審查、大法庭制度、陪審或參審優劣、原住民專業法庭實踐、商業法庭規劃及毒品法庭設置等司改議題。
由於毒品問題嚴重,連總統蔡英文也格外重視,司法院為強化反毒及統一標準,已修正「各級法院法官辦理案件年度司法事務分配辦法」,設置專門審理製造、運輸、販賣等毒品大案的毒品專庭。
對此,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林達以過去赴美國實地觀摩當地毒品法庭作法,加上曾長期偵辦毒品案經驗,就毒品多元處遇談毒品法庭為題發表文章討論,並提出不少具體建議,建議現行毒品政策可借鏡美國,參考以美方法官主導毒品法庭作法,並透過團隊力量協助吸毒者戒癮及重返社會,引起在場學者專家熱烈討論。
林達認為,毒品法庭目的不在制裁行為,而在矯正與回歸社會。
林達表示,我國毒品政策歷經二次重大變革,第一次是1998年首次將吸毒犯從「犯人」轉為「病患型犯人」,改以實施觀察勒戒和強制戒治,第二次變革同樣是為了降低海洛因濫用問題,從2008年起增設緩起訴處分戒癮治療處遇模式,不過,觀護資源不足,加上撤緩率居高不下,施用毒品人數持續增加,現行制度恐無法發揮效果。
根據美國司法部說法,毒品法庭可達到降低個案施用毒品頻率、降低毒品相關犯罪再犯率及透過風險及需求評估、司法互動、監督機制、漸進式獎懲機制、治療及多元處遇方案,協助吸毒者重返社會。
為達成此目標,必須仰賴法官、檢察官、辯護人、觀護人、執法機關、處遇機構及社區的整體合作,以司法強制力為基礎,持續的監督、即時且彈性的獎懲制度,漸進式地改善吸毒者的用藥行為。
最關鍵的是,美國毒品法庭是由法官主導,多元處遇包含法治教育、團體課程、諮商輔導、門診治療、就業訓練、社會勞動、罰款、短期監禁、長期監禁或有期徒刑等。法官透過定期開庭審理,依個案情況調整處遇輕重,程序上不需經書面程序往返,即可當庭宣告後實施處遇,即時且能快速回應,以達到矯正效果。
林達認為,毒品法庭目的不在制裁其行為,而在矯正與回歸社會,透過獎懲機制以降低個案的施用行為,美國毒品法庭的實務經驗與研究成果,可做為台灣毒品問題借鏡。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