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02.01 07:58 臺北時間

【心理學S01E04】科學解夢 研究發現:夢對創造力是有幫助的

你們也做過各式各樣的夢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睡眠跟夢境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集要先初步來探討:為什麼人會做夢。(東方IC)
你們也做過各式各樣的夢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睡眠跟夢境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集要先初步來探討:為什麼人會做夢。(東方IC)
睡眠中的大腦會進行資訊的整合過程,就像蒐集很多資料後進行腦力激盪,拋開了現實與邏輯的框架重新發想,成為極佳孕育靈感的時刻。
做夢一直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議題,晚上入睡後,明明已經失去意識了,卻又能不自主地出現奇妙的意識經驗,到底代表什麼呢?
各個古老的文化,多有以夢境占卜、作吉凶預測的想法,華人地區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元前1046年),還有特地幫王解夢的官員,不過當時比較偏向透過解夢來占卜國運,而且過程很複雜。後來最有名的,就是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提出夢的解析。
不過今天沒有要談怎麼解夢,而是想透過科學的方式,來聊聊人為什麼會做夢,心理學研究上發現,夢有什麼功能呢?

就算睡著後 你的大腦仍在運動?

你曾經看過別人睡覺嗎?別人睡覺你就在旁邊看著他睡,看上一個小時。大家這麼做過嗎?
大部分人應該不會這麼做吧,除非你在熱戀中,看另一半入睡感覺好甜蜜。但即使是熱戀期,也不會看太久。為什麼呢?因為會覺得睡覺就是靜止不動,頂多翻個身、又沒什麼變化。
不過1953年,有一位睡眠研究者突發奇想,把他的小孩帶到實驗室睡覺,同時記錄下他的腦波與生理訊號,而且還錄影。之後他看紀錄,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小孩在睡著一小時以後,眼球會偶爾出現快速轉動的情況。這種眼球快速轉動又停的情況大概會十幾分鐘,之後就很安穩了,過一個小時又出現。
整個晚上,他的小孩大概每隔一個小時,就會出現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不斷地循環。後來他又觀察其他人,發現這是一個共同現象,就是當我們入睡之後,會有兩種不同的睡眠狀態。一種是眼球快速轉動的速眼動睡眠,另一種就是安穩睡覺的非速眼動睡眠,這兩種睡眠狀態整晚會輪流出現。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因為我們就知道睡覺不是一成不變、躺下去就從頭到尾都在休息。大腦會有循環性的變化,一個晚上大約有4-5次的週期變化。那這個循環性的變化,跟夢有什麼關係呢?

「做夢害我睡不好」 其實是錯誤觀念

研究者也發現,如果把人從速眼動睡眠時喚醒,受試者回答「我現在正在做夢」的比例就會很高,約有八成左右。所以一個晚上若有四到五次的速眼動睡眠,那睡一晚應該會有三到四個夢才對,可是為什麼有人會說他都沒做夢呢?
其實他不是沒做夢,只是不記得罷了。如果要記得有做夢,必須在夢境中或結束後醒過來,大腦稍微切換到清醒狀態才會記得。
所以如果你很少記得有做夢,就表示你晚上睡覺時,都在速眼動與非速眼動睡眠這兩種狀態下切換;但若你很常記得有夢、甚至一覺多夢的話,那可能就表示你睡眠中有比較多的覺醒,才會記得很多的夢。所以夢的本身不會對睡眠造成影響,不要再覺得是做夢害你沒睡好的囉。
在2016年我透過網路,做過一次非正式的匿名調查,詢問大家昨天的睡眠是否記得有做夢、幾個夢以及主觀感覺睡眠品質如何?由322位填答者,再區分出前一晚有、無或不清楚有做夢,並根據每個人主觀評估前一晚的睡眠品質(1-9分,1分為最睡眠品質最差;9分為最佳)。
發現報告有做夢的人,其睡眠品質會顯著比沒做夢與不清楚的人來得差。而有做夢的213人中,區分出做1個、2個跟3個以上夢境,去比較這三組人的睡眠品質,發現做3個夢境以上的人,其睡眠品質會顯著比做1個跟2個夢的還要差,但做1個跟2個夢的睡眠品質,並沒有顯著差異。
雖然這僅是個非正式調查,不過有研究指出高夢境回憶者較容易有睡眠中斷的現象。睡眠一旦中斷品質想必就會較差,所以常做夢的話會讓睡眠品質較差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做的夢有不有趣?跟眼球轉動速度有關

一定要速眼動睡眠的時候才會做夢嗎?也不一定,那要看對於夢的定義是什麼了。比方說一般的夢都是有畫面、情緒與奇妙劇情,但如果只有靜態的畫面、或者是單純一個想法、意念飄過,這也算是夢嗎?許多研究者發現,所有睡眠階段,都有可能有夢的發生,只是在速眼動睡眠的機率最高,非速眼動睡眠的機率比較低罷了。
而且不同睡眠階段的夢,也會有點差別:在速眼動睡眠的夢境,通常比較生動、戲劇化、具情緒性,而非速眼動睡眠的夢境,則相對平淡沒有情緒、單純偏敘述性。但話又說回來,一般人說的夢多半是奇特、生動又附帶情緒性的,因此現在夢境研究,都會把夢做比較清楚的定義,像是「有栩栩如生或是又長又奇異的劇情,影像總是很快速的消逝」這樣的說明。

親人來托夢?心理學也能解釋

大家一定都聽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必定聽說過親人會到夢中來相見的「託夢」,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哈佛大學教授史提高德(Robert. Stickgold)透過很有意思的方式來確認這件事:玩俄羅斯方塊(Tetris)。
研究人員請來兩組此遊戲的老手,和從沒玩過的人,在白天玩這款遊戲很長的時間,晚上就睡在實驗室。睡到一半時,喚醒並詢問受試者的夢境內容。結果發現沒玩過的人,在夢中出現大量的方形物體,即使是遊戲老手,也有極高比例在夢中出現俄羅斯方塊,顯然白天大量處理的資訊,確實容易出現在夜晚夢中。
研究結果透露出,睡眠中的大腦積極整合資訊,過程中同時進行記憶串連,他有可能是把最近發生事情的記憶,有時連帶激發出很久以前的記憶,所以有時候會夢到的場景是現在的環境,但人物劇情卻可能是很久以前認識的人。因為這些記憶都在你腦裡,而睡覺時大腦激發了這些記憶,再串連起來變成夢境。
好比整理相冊,清醒時接觸到的事物是一張張照片,睡眠時便把很多照片倒在一起,再重新整理、分類。而夢就是大腦把這些照片串連起來講成故事,也可能因此出現不符現實邏輯、情節跳躍的劇情。
而且不只是第一天,在玩過遊戲的後幾天,依然會有大量方塊出現。這表示資訊整合也不是三兩天就完成的,會持續個幾天慢慢整理。所以做夢比較容易出現最近幾天很在意的事,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託夢發生。

夢其實是你的謬思女神?做夢的好處有哪些

剛剛講到,會記得有夢,是因為睡眠有覺醒、睡得比較不好才會記得。這樣看來,做夢看來好像是件不好的事。不過在正常情況底下,做夢其實是有一些好處,像是透過夢境來獲得靈感、提高創造力。
最有名的,就是發明苯環結構的德國化學家柯庫勒,他當時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苯環的結構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一天晚上,他夢到有一條蛇在游動,最後這條蛇的頭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頭尾相接類似六角形狀。柯庫勒醒來時頓悟,原來苯環就該是環狀的呀。
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義大利作曲家塔爾悌尼(Giuseppe Tartini),他有一天睡覺時夢到小惡魔坐在床腳拉著小提琴,夢中他覺得這首曲子實在太好聽了,醒來後趕緊寫下夢中聽到的曲子。這就成了知名的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The Devil's Trill)。
不少名人的故事中,會提到他從夢中啟發了靈感的經歷,確實有研究也發現:夢對創造力是有幫助的。研究者找了一群人,做需要創意思考的作業,接著去睡覺,醒來後再做一次作業。結果發現,有做夢的人的解題成功率及創意思考的分數明顯比較高。這就表示在創意思考上,夢比單純睡眠還要重要。
從這些研究跟名人軼事就可以知道,做夢雖然好像是因為睡得比較差一點造成,不過也是好有處的,讓我們變得比較有創意。為什麼會這樣呢?創意或靈感並非憑空得來,出現之前,需要具備大量相關資訊,經過一段時間的孕育期,才得以豁然開朗。
睡眠中的大腦,進行資訊的整合過程,就像蒐集很多資料後進行腦力激盪,拋開了現實與邏輯的框架重新發想,成為極佳孕育靈感的時刻。很多人可能會把夢與創意以因果關係看待,認為「因為做夢所以啟發創意」,但如果以大腦在睡眠時整合資訊的觀點來看,夢與創意可能同為資訊統整所產生的「果」,兩者沒有因果關係。
今天我們聊了關於做夢跟睡眠的關係,以及做夢有什麼明顯的好處跟壞處。而關於夢境還有更奇特的部份要跟大家分享,你知道要怎麼樣才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嗎?可不可以幫自己的夢編寫劇本呢?還有很特別的夢遊殺人事件。這些就都留待下一集再跟大家聊囉。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